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一)课标分析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铁合金;铝与铝合金;新型合金。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研究,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了解铝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教材从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入手,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各种金属材料的重要应用;然后学习具体金属——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铝合金;最后又回到各种金属材料的应用中。

在学生课前预习及查阅资料和联系铝制品在生活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由学生介绍铝的物理性质,激发学生学习铝的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铝单质可与氧气、酸、强碱溶液反应。

学生在依据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出铝有还原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金属材料》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第三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铁、镁的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且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能从氧化还原角度去分析简单的化学反应。

学习铝的性质不是难事,但是铝与碱液的反应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稀奇的
2.实验技能基础
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手实验并不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3.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分析。

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新的问题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四)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
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
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本节课主
要体现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
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

(五)教学重点
1.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2.铝及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难点
铝及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七)教学策略
引导探究,实验探究,情境化教学相结合。

(八)教学方法
采用层层设问,实验探究,类比推理等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
[导入]
人类在大约公元前五千年由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
而后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步入了所谓的铁器时代。

在炼铜技术逐步提升时,我们的祖先已经不知不觉的发现了“合金”,最早的合金可能是青铜。

此后更延伸出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合金。

一直到现在,不同功能的合金被研制出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金属材料。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激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案展示]展示学生自学成果,完成合金的定义特
点等问题。

【师】铁合金
生铁(含碳量2%~4.3%):生铁硬度大、抗压,性脆、
可以铸造成型,是制造机座、管道的重要材料。

低碳钢(含碳量低于0.3%):低碳钢韧性、焊接性好,但强度低,用于制造钢板、钢丝和钢管等。

中碳钢(含碳量0.3%~0.6%):中碳钢强度高,韧性及
加工性好,用于制造钢轨、车轮和建材。

高碳钢(含碳量高于0.6%):高碳钢硬而脆,热处理后弹性好,用于制造器械、弹簧和刀具等。

不锈钢性质稳定,不易生锈,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

多用于制造医疗器材、厨房用具和餐具和地铁列车的车体等。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铁合金,还有一种合金也是我们常用的,就是铝合金。

【师】铝和铝合金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一种活泼金属,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实验·探究】
【实验3-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ml盐酸,再向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铝片,观察并记录现象。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现象:铝片溶解,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发出爆鸣声。

反应方程式:Al2O3 + 6HCl = 2AlCl3+
3H₂O 2Al +6HCl = 2AlCl3+ 3H2↑
【实验3-5】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铝片,向另一支试管中放入用砂纸仔细打磨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的一小块铝片。

观察现象。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开始没有气泡,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泡,铝片溶解,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发出爆鸣声。

第二支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铝片溶解,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发出爆鸣声。

反应方程式:Al₂O₃+ 2NaOH = 2NaAlO₂(偏铝酸钠)+ H₂O。

2Al + 2H₂O + 2NaOH =2NaAlO₂+ 3H₂↑
【师】像Al2O3这类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四、新型合金
1.储氢合金
传统方法:储存液态氢;利用高压钢瓶来储氢
现代方法:储氢合金
2.其他几种新型合金
教学反思
静下来,思考这次出课带给我的,真的不只是完成了一节课,更多的是助我成长的动力,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关于《金属材料》这节课,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情景、问题、导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研”,结合学情,结合知识的难易程度,对三部分知识进行整合处理,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有的放矢的完成课前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知识巩固的自然学习过程,并设置分组实验探究过程和自主查阅资料汇报成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缺点和不足,反思如下:
一、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放手
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上设置多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铝的物理性质,设置生活情境,铝锅煮水,铝锑合金保险丝易熔断等,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常识准确的总结出铝的相关物理性质,在讲解铝的化学性质时,以钠的化学性质为模型,学生也能很好的推导铝的相关化学性质。

出课前的担心这样放手学生会不会得不出答案,事实证明学生是可以的,并且做得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我收获了很多惊喜。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设置更多的情景,做好课堂这部剧的导演,让我的主角们更好的完成课堂这部剧,让知识的学习更轻松,让课堂时间更有效。

二、实验让化学课堂更生动
在公开课前,为了分组实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药品、仪器、多次试验研究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多次改进实验,探究适合的实验方式,由于学生平时几乎没有实验操作基础,就需要预设学生动手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

为了增加实验的可控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最后才有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呈现,作为老师的我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哪种实验成功的喜悦,真实的看到了实验现象的准确总结,真的比以往的说实验、记实验现
象要好太多了。

通过这次出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尽管有那么多准备实验的艰辛,我想能有一堂堂精彩的实验探究课的呈现,一切都是值得的!动手实验让我的公开课更生动,我想同时也生动了每一个孩子化学课堂。

三、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更有时效性
通过这次出课,我真切的体会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时效性强,学生的课堂在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精心设计后,很多知识潜移默化的在学生头脑里成长,衍生。

本节课主要在铝的化学性质学习上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铝与酸碱反应的学习上应用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在新型合金的学习上体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在“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下,我体会到了化学课堂的微妙变化,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继续这样的探究,在教学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最后,本次出课得到高一化学组同事们的鼎力支持,在这里表示真挚谢意,也希望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路上不断成长,不断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