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桓公求管仲教案

齐桓公求管仲教案

齐桓公求管仲
齐桓公求管仲《国语》
娟子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加强理解,并能根据人物对话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2、掌握归纳词类活用的类型、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型:自读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对同学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据《韩非子。

说林上》记载,齐国谋臣管仲跟随齐桓公攻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途中,管仲献计,运用了老马的智慧,军队最终跟随老马找到出路。

现在用来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对事物比较熟悉,在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

其实谋臣管仲也正是一匹擅长治理国家政事的“老马”,那么齐桓公怎样如此幸运求得这匹千里马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今天所学的内容中求得答案。

(板书课题)
二、《国语》的相关知识(2/)
三种体例: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4史)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鲍叔、齐桓公以及施伯等人的
语言,并从中品味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

三、整体感知,了解本文的内容及人物形象。

(主要是学生自读自习,老师引导指导。


师:请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结合文中注释及手中的助
读材料自由诵读课文,理顺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并试回答“略读导悟”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难问题。

)(5/)
学生自学,并质疑互相交流讨论。

师:时间到!同学们应该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我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朗读一遍,请注
意一些生字词的读音,领略人物对话时的神情与语气。

学生大声齐读。

(3/)
师:从文中第一句话我们得知,当齐桓公要让鲍叔做
宰相的时候,鲍叔却推荐了管仲。

鲍叔与管仲是怎样的
关系呢?(学生可能齐答)对,原来他们是初为至交,曾经一
起做生意,每每分金时,管仲总给自己多分点,但鲍叔牙
从未有怨言,他只是说:管仲有老母,家境贫寒,这就是
千载流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

因此,管仲常说:“生我
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可见他们的交情不一般。


叔深知管仲之才,在他看来,他哪些方面不如管仲呢?
学生个别作答。

(5/)
师明确:文中所提到的五个“弗若也”。

师:由此可见,管仲的确是个能辅佐国君治国的奇才。

那么我们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鲍叔谢绝太宰的
官职而力荐管仲的原因?(教师可略作引导,方法:联系上下文)
学生个别回答:“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
必得志于天下。

”(2/19/)
师:回答完全正确,同学很聪明,借用了谁的话?(学生答:施伯)对,施伯何许人也?“施伯,鲁国之谋臣也。

”原来,当齐桓公不计曾被管仲射中钩的前嫌,答
应任用他的时候,管仲还身陷鲁国呢。

迎回管仲的差事
并不好做,因为鲁庄公身边有个施伯,他可是老谋深算的,他一语道破了齐桓公的用心“此非欲戮之也,欲用
其政也”,又曰:“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既然施伯对鲁庄公已经晓之以利害,那么鲁庄公为什么
在“将杀管仲”之后还“使束缚以予齐使”呢?(5/)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可穿插引导:小白即位后,齐军击败鲁军,鲍子带兵入鲁国。


明确:“弱国无外交”,鲁国被迫妥协。

齐使者的一番话旁敲侧击地警告鲁庄公不得违背齐桓公的意愿。

迫于齐国的威力,鲁庄公不得不把管仲交给齐国使者。

师:迎回管仲的工作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也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小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鲍叔牙和齐桓公怎样的品质?(2/)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记叙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也体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师:现在再读课文,必有另番风味,但这次诵读时,除了去领略君臣们的高尚品质外,可不要忘了注意一些文言现象,这些文言知识可是我们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学生齐读。

(3)
四、读课文,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点的文言知识,并自由发言,然后老师归纳.总结(幻灯打出相应例句),最后试完成精读训练。

师:读完课文,想毕同学们心中已有些字字句句,现
在利用2分钟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然后告诉同学们,你所认为的知识点。

学生自由发言。

(3/)
师:同学们集思广益,所供知识点已经很全面了。


在老师归纳.总结一下(看幻灯片):(5/)
《齐桓公求管仲》文言知识
一、实词、虚词(见助读指要)
二、一词多义
加:君加惠于臣夫:夫为其君动也知:夫知吾将用
使百姓皆加勇焉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共知越国之政
三、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是这样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接着前一

四、通假字
桓公自莒反于齐(反通“返”);执枹鼓立于军门(枹通“桴”)
是以滨于死(滨通“濒”)
五、词类活用
制礼义可法于四方(法,效法。

名作动)欲用其政也(政,执政,治理。

名作动)
君若宥而反之(反,使……返。

使动)请生之(生,使……活下来。

形容词的使动)
宽惠柔民(宽,使……宽大;柔,使……感化。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臣,君之庸臣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2所字结构
则非臣之所能也。

3省略句
(我)弗若(之)也。

庄公以(之)问施伯。

4介宾短语后置句
执枹鼓立〖于军门〗欲以戮之〖于群臣〗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师: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是这些,最后来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

请同学完成练习上的3—7题。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自莒反于齐反:逼返、返回。

B。

执袍鼓立于军门鼓:击鼓。

C。

夫为其君动也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D.寡君有不令之臣令:善、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制礼义可法于四方B.宽惠柔民
C.君若宥而反之D.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项是()
,/①是以滨于死,,(①投诸渤海之尾
“·1②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u·1②鲍子对曰:“请诸鲁。

,,。

/①对曰:“夫战,勇气也。

”,、/①若必治国
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L·1②夫管子,天下之才也u1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

6.—厂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项是[] A.施伯一语道破寸’齐桓公的用心,并建议庄公杀死管仲。

B.B.鲍子力荐管仲,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
的高风亮节。


C.“夫为其君动也”一句中的千君”是指公孙无知的儿子公子纠。

D.齐国使者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想亲眼看到管仲被杀死。


7.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3)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五、布置作业
课后朗读成诵,并完成练习3—7题。

教后感:
[1]
齐桓公求管仲由教案频道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