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蔷薇科豆科 ppt课件

蔷薇科豆科 ppt课件

(苦杏仁苷) CH O C6H10O4 O C6H11O5
CN H2O 苦杏仁苷酶
(野樱苷) CH O C6H10O5
CN
H2O 樱叶酶
CHOH CN
(杏仁腈)
CHO
(苯甲醛)
OH
O 2N
NO2
+ 2NaCN
NO2
苦味酸纳试纸
ONa
O 2N
NHOH
CN
NO2
异紫酸钠 (砖红色)
【药理作用】
镇咳 抗肿瘤 抗炎镇痛 毒性: HCN可引起全身性中毒。
豆科植物具有多种类型的毛茸,腺毛广泛存 在。叶、根等部位常用晶鞘纤维。
豆科植物化学成分有:1.黄酮类,如芦丁、 补骨子素、甘草素、大豆苷元等;2.生物碱 类,包括喹喏里西定和吡咯里西定生物碱;3. 三萜皂苷类,如甘草酸、黄芪皂苷等。
甘草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形成层环不甚明显。 木质部导管形大,常单个散在或2~3个成束,木纤维束周
围的细胞也含方晶。 根茎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含淀粉粒。
甘草根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整齐的木栓细胞
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 纤维与筛管群相间排列
木质部导管直径大,常单个散在或2~3个成束
甘草粉末
纤维细长,壁极厚,微木
1
直径8~30m,壁厚,
2.光果甘草:外皮不粗糙,皮孔细 不明显。
胀果甘草:断面纤维性强,粉性 小,韧皮部及木质部的射线细胞多 皱缩而形成裂隙。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甘 草
【显微鉴别】
木栓层为多列扁平木栓细胞。皮层有纤维束,有的细胞含 红棕色树脂状物质。
韧皮部由韧皮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细胞及筛管群相间隔排列; 纤维壁厚,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 维;射线稍弯曲,有裂隙。
2个糖苷键均为β构型
【含量测定】 甘草苷
甘草酸 异甘草素
甘草苷
甘草酸 异甘草素
【药理作用】
抗溃疡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抗炎及抗过敏反应 止咳平喘作用 解毒作用
甘草酸单铵盐、甘氨酸和L-盐酸半胱氨酸
第4代抗肝炎的甘草酸制剂
【功效与主治】味甘,性平。有补
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缓急 止痛,调和药性的功能。用于脾胃虚 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 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 毒。清热应生用,补中宜炙用。
【功效与主治】性微温,味苦。有 小毒。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用于咳嗽,喘满,痰多,喉痹,肠 燥便秘。
豆科 Fabaceae
叶互生,多为羽状或掌状复叶,多具托叶和 叶枕;雄蕊多10枚,常成二体雄蕊;心皮1, 子房上位,1室,边缘胎座;荚果。
豆科约650属18000种,我国有170属1500种。 主要的生药有甘草、黄芪、葛根、苦参、番 泻叶、补骨脂、决明子、山豆根、槐米、葫 芦巴等。
黄 芪 Astragali Radix 【来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和膜荚黄芪 A.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 根。
【植物形态】
甘肃陇西县
山西浑源县
山西大同市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长20~50cm,直径 1.5~3cm。表面淡黄棕色至深褐色, 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硬略韧,折 断面纤维状;横切面皮部约占半径的 1/3,乳白色至淡黄白色,有多数放 射状弯曲的裂隙,木部淡黄色,亦有 裂隙。气微而特异,味微甜。
蒙古黄芪 膜荚黄芪
黄芪药材
1 2
化。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 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草酸钙方晶多见, 类双锥 形、长方形或类方形。
具缘纹孔导管形大,直径
3
约至160 m,具缘纹孔较 密。
木栓细胞红棕色,壁薄, 微木化。此外可见淀粉粒、 棕色块和射线细胞。
4
【化学成分】1.三萜类,是甘草镇咳、
解毒、抗炎等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的 甘草甜素,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 草的甜味成分。2.黄酮类,是甘草解痉 作用是主要有效成分。此外,尚有香豆 素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
黄芪饮片
金井玉栏,菊花心
12【显微鉴别】 1
3
2
4
5 3
6
7
4
8
韧皮部与木质部
5
1. 韧皮部(筛管群) 2. 形成层
9
3. 木质部(导管) 4. 纤维束
1. 木栓层 2. 栓内层 3. 裂隙 4. 韧皮射线 5. 纤维束 6. 韧皮部 7. 形成层 8. 木质部
(导管) 9. 木射线
1、纤维成束或散离,
苦杏仁 Armeniacae Semen Amarum
【来源】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 、山杏P.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 、西伯利亚杏P. sibirica L. 、东北杏P. mandshurica的带 苦味种子。杏的杏仁有甜、苦两种,药 用为苦杏仁,甜杏仁多制副食品用。
【植物形态】
杏 Armeniaca vulgaris Lam
【显微鉴别】
表皮 薄壁细胞 外胚乳 内胚乳 子叶细胞
苦杏仁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1列,镶嵌有近圆形橙黄色石细胞,常单个或 3~5个成群,突出表皮外,埋于表皮的部位有大的纹孔。表皮下为多列薄壁 细胞,有小型维管束。外胚乳为1列颓废细胞;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 油,子叶薄壁细胞也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燥根 及根茎。
【植物形态】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甘草
宁夏盐池县
新疆(胀果甘草)
【性状鉴别】
1.甘草:根呈长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
暗棕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及横长皮孔, 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横切面有 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味甚甜 而特殊(栓皮带苦味)。
苦杏仁粉末
种皮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 成群,淡黄色或黄棕色,侧 面观大多呈贝壳形、类圆形, 底部较宽,层纹无或少见, 孔沟甚密,上部层纹明显, 孔沟少;表面观呈类圆形、 类多角形,纹孔大而密。
【化学成分】含苦杏仁苷、脂肪油 、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樱叶酶 、雌酮、α-雌二醇、链甾醇等。
【理化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