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故事测试题

成语故事测试题

《成语故事》测试题一、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哪个成语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B )A 掩耳盗铃B守株待兔 C 滥竽充数 D 叶公好龙2、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B ) A 曹植B孔子 C 张良D司马睿3、下列哪个成语表示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 B )A 请君入瓮B掩耳盗铃C胸有成竹 D 杏林春满4、“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是关于宋朝画家(A )的,比喻做事前已有全面考虑。

A 文与可B南郭先生 C 董奉D张僧繇5、下列哪个成语比喻人的学识、技能很高( A ) A 升堂入室B生吞活剥C黔驴技穷 D 寻章摘句6、下列哪个词语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 D )A 妙笔生花B 呆若木鸡C胸有成竹D画龙点睛7、下列哪个词语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D )A 请君入瓮B掩耳盗铃C胸有成竹D狐假虎威8、下列哪个词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A )A 叶公好龙B呆若木鸡C胸有成竹D妙笔生花9、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

也讽刺写作时夸大其辞,胡编乱造。

( D ) A 叶公好龙B呆若木鸡C胸有成竹 D 妙笔生花10、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刘胡兰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周旋,他们不是(A)的人。

A. 贪生怕死B.不学无术C.卧薪尝胆A. 废寝忘食二、填空题1. “运筹帷幄”出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原本指的是刘邦帐下的张良。

2.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指的是心甘情愿地上了别人的圈套。

3. 负荆请罪是指的战国时期赵王的大将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留下了“将相和” 的佳话。

4.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其中的“瓴”指的是水瓶。

三、阅读题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 请用“ ”画出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的句子。

2. 南郭先生同样得到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是因为装出会吹的样子,和大家一起吹;而后来只好逃走的原因是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3. 根据你对“滥竽充数”意思的理解,造一个句子。

滥竽充数——掩(yǎn)耳盗(dào)铃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dāng),想把它偷(tōu)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pèng),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1. 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掩耳盗铃"的意思?用" "画出来。

2.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面"√"。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1) 偷别人的东西时,光把耳朵掩起来是不够的。

( )(2) 自己欺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 )(3) 放在外面的东西一定要防止人偷窃。

( )刻舟求剑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

船到江心,挂在身上的宝剑从剑鞘滑出,掉进水里去了。

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眨眼之间,宝剑在滔滔的江水中沉没了。

同船的人都觉得很可惜。

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同船的人不理解,问他:“你在船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得意地说:“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

到了码头,我就能把宝剑找回来。

” 不久,船靠岸了。

那个人顺着刻得记号下水去捞宝剑。

可捞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宝剑的影子。

他望着自己刻得记号,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我的宝剑明明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呢?”1. 宝剑掉进河里,那个人当时怎么做的?( )A. 在船舷上刻上记号。

B.立即跳下河去捞。

C不. 管不顾。

2. 那个人的宝剑是在什地方掉进河里的?( )A.江边B.江心C.剑鞘3. “宝剑”的“宝”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查( )音序。

A.JB.BC.b4. 短文有个自然段?熟能生巧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射箭能手,名叫陈尧咨。

一次,他练习射箭,箭箭都命中了靶心,他得意极了。

一个卖油翁看见他得意的样子,就说:“不要骄傲,这没什么希奇!”陈尧咨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哼!你有什么本领呢?” 这时,卖油翁取出一个油葫芦,把一个小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舀起一勺子油,高高举起说:“我能把这勺油从铜钱中央的小方孔灌进葫芦里去,而油一点也不沾在钱上。

”结果,铜钱上真的没沾半点油迹。

卖油翁又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手熟罢了。

” 后来,人们用“熟能生巧”表示这样一种意思:任何事情只要经常做下去,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做得又快又好。

1、短文共有()节。

第节写练习射箭,箭箭都,就十分。

第3节写()能把油从()灌进葫芦,而油()。

2、写出近义词:经常—()特别—()希奇—()3、“熟能生巧”这个成语表示什么意思?从文中找找答案用“”划出来。

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

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1、给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坐井观天() A.jǐng B.jǐn弄错() A.lòngB.nòng2、填合适的量词一()井一()话一()路一()朋友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

A. 看问题要全面,眼光放远,不要坐在井里看天,那样是错误的B. 青蛙不爱动脑筋。

C. 天是无边无际的。

4、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A.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天。

B. 青蛙认为小鸟在骗它。

C. 天本来就只有那么大。

成语故事》阅读测试题、填空题1.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指的是。

2.“望梅止渴”这个成语跟(谁)有关。

3.“凿壁偷光”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

4.“八分之七”打一个成语。

5.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很多,流传甚广的有(填成语)。

6.“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以用(成语)概括。

7.“能说会道”中的“道”的意思是。

8.“蜜蜂停在日历上” 打一个成语。

9.“汗流浃背” 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10.“桃李不言,”是称赞西汉飞将军李广真诚和高尚的品质。

二、选择题1.学习不能()而是要精益求精。

A、囫囵吞枣B、江郎才尽2.刘邦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只有()才有可能取胜!A、破釜沉舟B、弄巧成拙3.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不到一个学期,他的成绩就一下子从倒数到名列前茅,真的令人()啊!A、刮目相看B、罄竹难书4.只要我们发扬()的精神,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克服的。

A、杞人忧天B、愚公移山5.我们要多学习,多读书,多到外面走走看看,不要像()一样,没什么见识。

A、守株待兔B、井底之蛙6.“东床快婿”原本是指()A、司马相如B、王羲之7.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A、曹操B、谢安8. “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毛病?A、口吃B、好说谎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经历。

A、刘邦B、韩信10.“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A、唐代一位诗人B、一种官职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1.“岁寒三友”,一般是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

()2.百年树人,这里的“百年”是说培育人才要有长远之计。

()3.“六亲不认”,这里“六亲”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子、女。

()4.“九死一生”是指十个人中,九个人死了,一个人活着。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里的“尺”和“丈”是具体的数量,十丈等于一尺。

6.“不打不相识”不是成语。

()7.“螳螂捕蝉”和“亡羊补牢”都是历史故事。

()8.“与虎谋皮”是向老虎借皮。

()9.“笔下生花”和“梦笔生花”是意思相同的成语。

()10.“斗酒百篇”是说诗圣杜甫喝饮一斗酒,作百篇诗。

()成语故事》选择题1、“江郎才尽”讲的是南北朝时()的故事。

A. 王珣B.江淹C.孟子2、如果你能(),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A.一毛不拔B.举一反三C.万众一心3、()是说只要翻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收益。

A.开卷有益B.专心致志C.不耻下问4、“目无全牛”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庖丁的故事。

A.厨师B.画家C.医生5、小红的学习成绩(),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A.不学无术B.名列前茅C.有名无实6、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就叫()A.取长补短B.举一反三C.大材小用7、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说的就是成语()。

A.一鸣惊人B.青出于蓝C.天下无双8、“七步之才”说的是()的故事。

A.曹操B.曹丕C.曹植9、“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说的就是成语()A.一蟹不如一蟹 B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C.大材小用10、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抓紧时间学习,说的是成语()A.手不释卷B.专心致志C.呕心沥血11、只要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收到()的效果。

A.举一反三B.事半功倍C.亡羊补牢12、孟母为了使()成才,曾经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A.孔子B. 荀子C. 孟子13、“拾人牙慧”中的“牙慧”是指说话中流露出的()。

A.聪明才智B.漂亮牙齿C.漂亮言辞14、“学富五车”中的“五车”指五车()。

A.菜B.书C.钱15、思想集中,一心一意,说的是成语()。

A.举一反三B.手不释卷C.专心致志16、淳于髡用谜语()来劝勉齐威王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A. 废寝忘食B.一鸣惊人C. 半途而废17、市场的某些产品的质量一个比一个差,真是()A.指鹿为马B.捉襟见肘C.一蟹不如一蟹18、赵王派()出使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

A.蔺相如B.胡亥C.李斯19、“运筹帷幄”原本指的是刘邦帐下的()。

A.项羽B.子路 C 张良20、()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A.走马观花B.毛遂自荐C.掩耳盗铃21、对喜爱的物件玩赏不休,就会丧失进取心。

这就是成语()的意思。

A.半途而废B.玩物丧志C.运筹帷幄22、蜀国丞相诸葛亮劝告刘禅应该发奋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能够()。

A.不学无术B.不耻下问C.妄自菲薄23、人们常用成语()来比喻犯了同样错误,程度轻的讥笑程度重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