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猫》知识讲解

17《猫》知识讲解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能力。

4个字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

“梓zǐ”出现在《范进中举》的“桑梓”;“斑斓”都跟文字旁有关;“迥”字书写时,不能在口上加两点形成错别字。

“络 luó”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

此题题型较为新颖,将字词的注音书写放到语境中来,体现了“字不离句”的特点。

答案:zǐ斓迥姿luó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年份看数字,可以筛选出特点。

根据农村和城镇的数据筛选出特点。

答案示例:(1)2011-2014年某市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相比城镇初中生普遍偏少。

(2)2011-2014年某市城镇和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均呈增长趋势。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

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乱跑、爬树、扑蝴蝶、捉老鼠、不怕生人、常跑到铁门外边晒太阳。

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别人家的黑猫,可以算作第四只猫,凶恶,“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猫,猫!又来吃鸟了”,“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四只猫,四种形象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各自特点,逼真传神,活灵活现,这与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独特的细节分不开。

2.详略得当,讲究照应。

第一只猫写得略一些,因为它在主人面前表现的特征不多,至多是一个玩物。

第二只猫写得详,它不仅是主人的玩物,而且还能维护主人的利益,更得到主人的青睐。

第三只猫写得更详,这只猫是悲剧角色,它的命运悲剧令人不寒而栗,又是“我”觉醒的触发物,作者更多用笔墨,淋漓尽致地展示它的悲剧的历程。

本文讲究照应主要表现在“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自此,我家好久没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既是文章内容的照应,又是“我”的心路历程的展示。

3.心理描写,细致真切。

本文中“我”的内心活动,紧紧围绕着三次养猫的悲剧展现。

比如:“我”爱第二只猫的更加活泼有趣,从它那里得到“饭后的娱乐”,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我”“很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的失踪,“我”先是有“亡失的预警”“不高兴”后来“心里还有一线希望”,最后失踪被证实了,于是“怅然”、“愤恨”、“诅骂”、至此“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得到深刻的表现。

再如:结尾处为了不再经历类似的不幸,决计“永不养猫”,从而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这样一边写养猫的过程,一边写人物的感情变化,二者紧密结合,虚实相生,互相映衬展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

4.托物寓意,运用象征手法。

表面写猫的特征、遭遇,实质上写人的特征、遭遇。

含意深刻,令人回味。

把握重点1.对本文主旨的不同看法。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里举出有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寓意便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做调查,主观武断。

第二种观点认为,《猫》的寓意和主题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

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认为,主题的归纳不可随意拔高,本文的思想境界不是那么太“高”,很难挖掘出更高层次上的所谓“思想意义”。

我们在剖析《猫》的主旨时,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情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感情。

因误伤并不通人性的猫以后那严厉的自责,则反映了他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2.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

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

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

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猫咬死的?芙蓉鸟被咬死一只,一是根据第三只猫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大家便异口同声地断定它是“凶手”。

二是妻责问张婶“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于是人们认为“猫的罪状证实了”。

三是找不到猫,“我”便断定它“畏罪潜逃”。

四是猫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我便断定它“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5.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和在家中的地位,说说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关键词)第一只:要来的花白活泼病死大家都喜欢(活泼的猫)第二只:要来的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亡失大家都喜欢(更活泼的猫)第三只:拾来的花白不活泼死在邻家屋脊上大家都不大喜欢(可怜的猫)6.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了小猫的结局,可见作者对这些小猫的结局非常关注。

对三只小猫的结局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对第一只猫:酸辛对第二只猫:怅然、愤恨对第三只猫:愧疚、痛苦、有负罪感7.如何理解“我的良心受伤了”?我们对猫的冤屈不仅仅是那些莫须有的证据,而是一直以来的对猫的不喜欢!8.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阅读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能抓住关键句,无疑就能提纲挈领,下面这几个句子均是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语句。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句(1)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概括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句(2)是前一部分的总结,又暗含了对第三只猫的叙写,因为是“好久”,而不是“永远”,这一句在结构上也就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句(3)呼应开篇,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梁羽生谈郑振铎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

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苏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失事。

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

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

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

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