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进展

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又称糖尿病 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 发症之一,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近年来,DN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国外 报道,糖尿病肾病在1型糖尿病中占35%,2 型糖尿病中占15%~60%,有10~20年病程 的患者约有50%发生临床肾脏病。
大部分DN患者最终会发展为晚期肾衰或 提前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有蛋白尿的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了20~40 倍,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五)V期 即肾功能衰竭期,是DN的终末阶段。 氮质血症是本期的开始,GFR多<
4Oml/min。 随着肾脏病理及GFR的进一步恶化,血肌
酐和尿素氮明显增高,出现严重的高血压、贫 血、水肿以及氮质血症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并 可继发严重的高血钾、低血钙、代谢性酸中毒, 尿毒症性心肌病和神经病变。
四、诊断 (一)诊断要点
近年来还观察发现DN具有家庭群集性。
5.其他 (1)细胞因子异常
肾小球系膜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 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等。这些细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 用促使系膜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 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减少等一系列病理改 变,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2)胰岛素抵抗
1.有糖尿病史。 2.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持续性蛋白尿 >O.5g/24h。 3.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4.排除其他原因或肾脏疾病引起蛋白尿。
(二)分期诊断依据 第Ⅰ、Ⅱ期主要为功能性改变而且一般
是可逆的,还不能就此确定诊断。 目前临床医生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
要是依据尿蛋白及肾功能的改变而诊断为早 期糖尿病肾病(Ⅲ期)、临床糖尿病肾病 (Ⅳ期)和终末期糖尿病性肾病(Ⅴ期)。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中“消渴”、“虚 劳”、“水肿”等范畴,多数人认为本病属 “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兼夹证多, 可病及气、血、经络、五脏六腑。
本虚为气阴两虚,渐至阳虚,标实为痰 湿、浊毒、瘀血。病位主要在肾、脾、肝, 以肾为主。
其病机特点是:禀赋有亏,气阴两虚, 痰热郁瘀,聚积络脉,肾、肝、脾、肺、心 逐渐受损。
(一)Ⅰ期 又称肾小球高滤过期,以肾小球滤过
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为特征。 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就可以有这
种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是可逆的, 经胰岛素治疗可以恢复。
这一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害。尿微量 白蛋白检查多为阴性。
(二)Ⅱ期 即正常白蛋白尿期,其尿白蛋白排出率
(UAE)<20µg/min或<3Omg/24h。运动 后UAE增加,休息后可恢复。
(3OOmg/24h),或常规尿蛋白定量> 0.5/24h。除外引起蛋白尿的其他原因。
注意:尿蛋白对诊断糖尿病性肾病不具持 异性。因此,糖尿病人出现尿蛋白诊断糖尿病 性肾病时,必须仔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蛋白 的原因,如心功能不全、尿路感染、肾小球肾 炎等。
五.治疗 目前DN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糖尿
引起GFR增高的原因主要是: (1)高血糖:可能是高糖环境引起出球小 动脉对血管收缩剂,如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 压素等的反应性增强,使肾小球内压升高所致。 也有学者认为是触发了血管扩张物质前列腺素E 的释放,肾血流量增加所致。
(2)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升高:糖 尿病常伴有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升高, 这两种激素也能使正常人、非糖尿病病人的 GFR水平升高,但不及糖尿病病人的水平。
(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又称弥漫性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约见
于75%的DN病人,比较多见,但非特异性。 病理表现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内
PAS染色阳性的物质增多,受累的肾小球基底 膜普遍增厚,系膜基质大量增加,压迫毛细血 管腔使其变窄,最后完全闭锁。
基膜病变是DN临床上造成大量蛋白尿的病 理基础。
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肾 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ET。 DM患者24h 尿ET排泄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反映了肾脏合 成和分泌ET增多。
在DN出现时,尿ET排泄量较正常人显著 增加,尿ET排泄量与尿β2-MG排泄量呈显 著性相关,提示尿ET可作为DN的早期诊断指 标。
2.临床糖尿病性肾病 即大量尿蛋白期。UAE持续>200ug/min
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作为临床期DN早期预测 的指标。
(四)Ⅳ期 又称临床期DN或显性DN期,其持点是大
量白蛋白尿, UAE>200µg/min,或持续尿蛋 白,每日>0.5g。
病人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约30%的 病人有典型的糖尿病性肾病“三联征”:大量 尿蛋白(3.0/24h)、水肿和高血压。
GFR呈进行性降低,而蛋白排泄率并不减 少,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1.发病之初,病在肝肾,气阴两虚,络 脉瘀结;
2.病程迁延,阴损及阳,脾肾虚衰; 3.病变晚期,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 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
二、肾脏病理改变 (一)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又称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其病理改 变对DN诊断具有特异性,约见于48%的DN 病人。
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小叶中央有特殊的玻 璃样物沉积,结节可随年龄或病程而增大。
β2-MG分子质量小,可自由通过肾小球 滤过,并仅由肾脏排泄和分解,而且体内产生 速度恒定,不受年龄、性别、机体肌肉组织多 少的影响,因此测定血β2-MG比血肌酐能更 好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
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至80ml/min时, β2-MG已开始增高,血、尿β2-MG与血糖 控制情况及病程非常平行,治疗后随病情控制, 血、尿β2-MG明显下降。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 医诊治进展
唐爱华 副主任医师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迅速增加。据世 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报告,10年前糖 尿病患者约3000万人,至1998年已有约 1.35亿,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0亿,其 中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200%∶45%),其死亡率居肿瘤、心血管 病之后的第3位。
2. 蛋白非酶糖基化 高血糖可引起循环蛋白发生非酶糖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胶原蛋白的糖基
化,可造成蛋白质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 膜逐渐增厚及毛细血管和肾小球堵塞。
此外,基底膜纤维粘连蛋白的糖基化,使 胶原纤维之间的正常联合减少,造成肾小球滤 过膜孔径增大,导致蛋白滤出增多。
3.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改变 糖尿病时,肾小球基底膜硫酸肝素降低
文献报道DM患者MTFU出现较早, MTFU/ Ucr比值较Alb/Ucr比值变化更为敏感、显著,其 对DN的早期诊断可能较MAU更加敏感。
③肾组织学检测:行微针肾脏穿刺为糖尿病 肾病早期诊断主要手段。
④尿免疫球蛋白(IgG)、血、尿β2-微球蛋白 (β2-MG)、尿内皮素(ET)等。
IgG是血液中主要免疫球蛋白,多数以单体形 式存在,主要由脾和淋巴结合成,不经肾小球滤 过,故正常人尿液中含量极低。尿中IgG升高, 与肾小球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胞,浆细胞及变形核白细胞浸润,晚期出现纤 维化。
糖尿病肾损害多数是动脉硬化,可累及所 有肾血管,特别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壁均有玻璃 样变性及增厚。
三、临床表现及分期 DN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浮肿、
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及肾小球滤过率改变等, 因在不同阶段其表现有所不同,故分期论述。
目前Ⅴ期分类法较为合理,得到了国内 外学者的公认。
→肾小球基底膜(GBM)阴电荷减少→肾小 球滤过屏障改变,GBM通透性增加→尿蛋白 增加。
4.遗传因素 据国外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发现,有临床糖尿病肾病者其同胞出现 微量白蛋白尿或临床肾病者占43%,而正常 白蛋白尿患者的同胞有肾脏异常者仅13%。 有肾病的同胞比无肾病的同胞发生肾病的危 险性高5倍。
白排泄的影响。微量白蛋白尿者为30~ 300mg/g(cr),即比值>O.03,提示尿蛋 白>30mg/d,即微量白蛋白尿阳性。
②微量转铁蛋白尿(MTFU):
MTFU在尿中浓度较尿白蛋白浓度低,约为 其1/ 20,二者分子量相近,均属中分子量蛋白 质,但其负电荷明显少于白蛋白,因而可能更易 通过带阴电荷的肾小球滤过膜,尤其在DN早期, 肾小球滤过膜阴电荷已减少,而裂孔尚无变化。
病肾病早期,经合理治疗一般是可逆的, 一但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则不可逆,在治疗 上较为困难,应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饮食治疗 宜优质低蛋白饮食。 目前主张对糖尿病性肾病病人早期就应限制蛋
白质摄入量,以每日0.8g/kg体重为宜。 对已有大量尿蛋白、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宜采取限量保质的原则,按每日每千克体重0.6g动 物蛋白为主,避免用粗蛋白,如豆类植物蛋白。
这一期开始出现肾小球结构的损害,即 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肾脏体积增大及 肾血流量增多,高滤过状态依然存在。GFR 多高于正常(>15Oml/min),血压多正常。
(三)Ⅲ期 也叫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临床特征为持续
性微量白蛋白尿,且在运动激发试验时有较大 幅度增加。主要表现为UAE持续高于20~ 200µg/min(相当于30~3OOmg/24h)。
(三)渗出性病变: 最少见,且无特异性,类似的病变还可见
于肾小动脉硬化和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多 见于严重的结节型或弥漫型损害的DN病人, 出现于DN进展时。是DN的晚期表现。
病理改变可见两种:(1)纤维素帽;(2) 肾小囊滴。
(四)肾小管一间质损害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颗粒样和空泡样变性。
晚期发生小管萎缩,基底膜增厚。 肾间质损害包括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
与达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较低, 但增长速度快,且我国人口较多,据中国流 行病学调查结果,糖尿病的标准化患病率在 1980~1981年为0.67%,1995~1997年为 3.21%,增长了近5倍,预计到2010年将达 到6300万,患者总数居世界第一。
糖尿病的肾损害包括:肾小球硬化症、 动脉-微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 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