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
内容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深受家长的溺爱,在生活上独立性差,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高分低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认为在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学生自觉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美,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劳动。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高大雄伟的建筑、漂亮的衣着、可口的美食、因特网的普及等等,无不是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日复一日辛勤劳动的结果。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现在的孩子——21世纪的独生子女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生活上独立性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由于从小深受家长的溺爱,不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有的甚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根本,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很
多人鄙视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
“你不好好学习,学不到本事,长大了只能去当农民,去当清洁工!”对这样的言教,可能我们并不陌生。
鄙夷劳动者,轻视劳动的意义,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让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劳动,远离劳动。
2、“越帮越乱”思想作祟。
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
有些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做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孩子帮倒忙,总是怕孩子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一件事没干好,又节外生枝弄出一些别的事来,简直就是添乱。
所以不如自己干省时、省事、省心。
因而挫伤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3、成绩第一,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步入了小康生活,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宽裕。
许多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他们把所有的家务、劳动甚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包在自己身上,从来不给孩子留任何劳动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差。
所以,从小开始就注重养成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养成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呢
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1、劳动能使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发展。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劳动。
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问题一大堆,有的学生在家没有叠过被子,衣服要送到干洗店。
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如此之弱,还谈何发展、创业呢劳动不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更能在劳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2、劳动使人身心健康
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
通过劳动,学生能体会其乐趣的艰辛,会更坚强,有毅力。
3、劳动教育可使人正确对待升学、就业问题
如今家长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巴望着孩子上大学,毕业后有份轻松的工作。
目前就业形式如此严峻,并不是人人能达到既定目标。
但有一项很吃香人们又看不上眼的工作——技工。
如果人们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摆正升学、就业问题,也就不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了。
学校教师、家长在自己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同时,应教育孩子懂得,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懂得劳动最关荣,不能轻视体力劳动。
让孩子在与父母、老师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中,这一点同样适用。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班级里坚持开展“劳动之星”评比活动,抓住每一个契机鼓励学生“自己来”、“我会做”、“我能行”,渐渐让小学生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
有时候,我还让学生通过数新房等方法了解农村的变化,回到家里看看父母是怎样忙碌地工作,在农忙时节,到农田里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辛勤地劳动……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衣食住行,农村的发展变化,处处都离不开劳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我还
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帮助同学系鞋带、缝纽扣比赛、比比谁的课桌最干净等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能力,受到教育。
三、创造条件让小学生亲历生活,培养劳动习惯。
面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多,而且大多孩子从小娇气、懒惰、缺乏锻炼的现状,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老师有意识地积极创设平台,让小学生参与劳动生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低,动作不灵活,他们会经常“闯祸”,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切忌不能讥笑、讽刺、更不能挖苦、责骂,要鼓励小学生坚持就是胜利,通过“呀,你真棒!”“你真是好样的!”“真不错,这个地方这样整理一下会更好。
”等激励性评价会使小学生越来越热爱劳动,他的自信心也会更高。
坚持经常带领小学生参观劳动场面,随着季节的变换,带领小学生了解家乡或学校周围的环境变化,从不同角度了解大自然,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养成。
仅靠简单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我自己洗衣服”、“我自己整理书包”、“我自己打扫卫生”等,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
这些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亲切,活泼生动,收效明显。
对于学校举行的大型实践活动,教师要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
兴趣和自觉性。
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
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劳动实践活动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我们是农村山区小学,我们每期都安排学生参加采茶、“我是小小营业员”等一系列活动,他们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即得到了锻炼,把所学的劳动技能运用到了劳动实践之中,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打下了基础。
五、学校、家庭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怎样使学生在家里也能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家长的劳动负担,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呢学校要经常利用家校联系这一平台,让孩子每周确定一项具体的劳动训练项目,并由家长每天对孩子的劳动情况评一评,孩子如果能顺利出色地完成当天的劳动任务,家长就可以给予三颗星;基本能完成任务的给予两颗星;不够好,但能按时完成训练项目的,可以得到一颗星;完不成任务的,当然就得不到星了。
每周一次让家长写写孩子在家的劳动表现,肯定孩子的进步,提出希望和要求。
孩子也要每周记一次自己的劳动感言。
孩子在自己的劳动感言中写道:“通过一个星期的劳动,我学会了洗碗,妈妈夸我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通过劳动,我知道妈妈很辛苦,以后我要多帮妈妈做点事,少花零用钱。
”“劳动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爸爸和我一起吃着我烧的饭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样,让每一位家长都积极参与进来,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之,切实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势在必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小学劳动教学大纲》
《现代教师与教学》
《教育学》
《健康人生——切勿忽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作者简介:付宏球,男,大专文化,一级教师。
1972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热市镇,1990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教育。
从教27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曾先后有《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怎样实施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等多篇论文获省级二等奖;2015年6月撰写的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获省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