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民事诉讼的理念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对法律,制度的一种抽象的,无形的想想和理解,它对于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的了解,来论述民事诉讼的理念,以及民事诉讼发展.
关键词:民事诉讼理念民事诉讼的机制民事诉讼的发展
一.民事诉讼理念与民事诉讼机制的融合.
(一)民事诉讼理念
民事诉讼理念,作为一种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根据我们学习和了解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大脑内部自我消化改造出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维,并且形成了一种理念。
在司法实践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使法院和当事人只关心作为裁判结果的实体问题的公正,至于如何取得这种公正结果的过程被忽略了。
因而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法院和当事人并不深究包括诉讼标的在内的任何程序问题。
无论如何粗糙的程序法院都可以“跟着感觉”作出案件的裁判(注:参见张卫平:《论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载《学院研究》第19卷第4期,第66页。
)。
有的资料里写过,理念直接反映了一种理性的思考往往与某种理论有直接的联系。
所谓诉讼理念是指对诉讼现象、诉讼观念、诉讼原则、诉讼模式、诉讼实践以及诉讼价值取向的理性的根本的全面的认知、把握和建构。
诉讼理念并不是抽象的脱离实践的而是要通过诉讼理念来形成诉讼制度的设计使理念与制度结合成妥贴的统一体.
(二)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的融合
近几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发展,对于民事诉讼的研究和改造也有了许多进步,在不断探究的道路上,最终形成了《民事诉讼理念和机制》一书,在其中,也就此做了一个深入的探究。
第一,基本理论的阐述始终围绕司法改革、民主与法治这一时代的核心问题,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在宏观与抽象的层面,深入阐述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宪法与民事诉讼的关系以及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等,明确分析和定位我国所应当具有的民事诉讼理念。
第二,对民事诉讼机制的研究,超脱了传统上“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为基准的民事诉讼模式论的思维束缚,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民事诉讼主体制度、以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具体方式为基础,来分别不同的诉讼机制,提出和规划我国民事诉讼机制的应然形态,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第三,对具体的民事诉讼制度,例如代表人诉讼、法院调解、上诉制度、再审制度、民事诉讼证据、强制执行制度,以及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的冲突选择等,利用丰富的实践资源,充分发挥其所特有的司法实践优势,提出更加现实和理性的制度设计。
第四,对民事诉讼中的一些特别程序制度,如仲裁制度、破产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赔偿制度、海事诉讼的特别程序等,提出解决实践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二.民事诉讼的理念的发展
现代诉讼理念程序本位程序的约束机制程序选择程序的宪法化、国际化和本土化. 对于程序本位,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的实体法律,但由于缺少了程序性装置的整合,关于实体正义的诉求常常与社会现实短路相接。
其结果是:这些法律能否顺利的推行,最终不得不取决于政府官员和法官的个人素质;而恣意无法抑制,法律本身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无法确立,占主流地位的法律观难免仍是法律工具主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程序工具主义与法律工具主义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在我国建立现代法治,程序本位主义的确立是至为关键的一环。
现有制度框架内零敲碎打的局部改革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全面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似乎不足以满足从整体上重塑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
一方面,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仍将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而法律在其中不仅是改革成果的总结者和捍卫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这使我们有可能对今后社会变革的方向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民事诉讼理念的看法。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认识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改革民事司法制度的前提。
从个案来讲,我国现行的民事司法制度尚不能体现应有的效率性和公正性。
回顾我国多年来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制度和改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顺利的,需要经过岁月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在我国,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躯体分析,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改进和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亟需优化的邻域,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在相关制度改革正在进行甚至尚未进行的时候,有计划的诉讼程序改革也能起到拉动、促进其他制度变革的效应。
比如,在微观的层面,随着程序制度的完善,诉讼过程对法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这将会成为激励法官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宏观的层面,程序自治能力的增强,将会使诉讼程序逐渐产生自发抵制国家权力不当介入的内在冲动,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张卫平民事诉讼理念
何文燕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