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习题及答案
1.蒸发操作中,从溶液中汽化出来的蒸汽,常称为()。
B
A. 生蒸汽;
B. 二次蒸汽;
C. 额外蒸汽
2. 蒸发室内溶液的沸点()二次蒸汽的温度。
B
A. 等于;
B. 高于;
C. 低于
3. 在蒸发操作中,若使溶液在()下沸腾蒸发,可降低溶液
沸点而增大蒸发器的有效温度差。
A
A. 减压;
B. 常压;
C. 加压
4. 在单效蒸发中,从溶液中蒸发1kg水,通常都需要()1kg 的加热蒸汽。
C
A. 等于;
B. 小于;
C. 不少于
5. 蒸发器的有效温度差是指()。
A
A. 加热蒸汽温度与溶液的沸点之差;
B. 加热蒸汽与二次蒸汽温度之差;
C. 温度差损失
6. 提高蒸发器生产强度的主要途径是增大()。
C
A. 传热温度差;
B. 加热蒸汽压力;
C. 传热系数;
D. 传热面积;
7.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属于()蒸发器。
A
A. 自然循环;
B. 强制循环;
C. 膜式
8. 蒸发热敏性而不易于结晶的溶液时,宜采用()蒸发器。
B
A. 列文式;
B. 膜式;
C. 外加热式;
D. 标准式
9. 多效蒸发可以提高加热蒸汽的经济程度,所以多效蒸发的操作费用是随效数的增加而()。
A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10. 蒸发装置中,效数越多,温度差损失()。
B
A. 越少;
B. 越大;
C. 不变
11. 采用多效蒸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B
A. 完成液的浓度;
B. 加热蒸汽经济程度;
C. 生产能力
12. 多效蒸发中,蒸汽消耗量的减少是用增加()换取的。
A
A. 传热面积;
B. 加热蒸汽压力;
C. 传热系数
13. 多效蒸发中,由于温度差损失的影响,效数越多,温度差
损失越大,分配到每效的有效温度差就()。
A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14. ()加料的多效蒸发流程的缺点是料液粘度沿流动方
8000W•m-2k-1,沸腾溶液的传热膜系数为3500 W•m-2k-1。
求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忽略换热器管壁和污垢层热阻,蒸发器的热损失忽略不计。
解:
热负荷Q=2100×2205×103/3600=1.286×106W
溶液温度计t=81+9=90℃
蒸汽温度T=120 ℃
∵1/K=1/h1+1/h2=1/8000+1/3500
∴K=2435W/m2K
∴S=Q/[K(T-t)]=1.286×106/[2435×(120-90)]=17.6 m2
3、某效蒸发器每小时将1000kg的25%(质量百分数,下同)NaOH水溶液浓缩到50%。
已知:加热蒸气温度为120ºC,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气温度为60ºC,溶质和液柱引起的沸点升高值为45ºC,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为1000 W•m-2k-1。
溶液被预热到沸点后进入蒸发器,蒸发器的热损失和稀释热可以忽略,认为加热蒸气与二次蒸气的汽化潜热相等,均为2205kJ•kg-1。
求: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和加热蒸气消耗量。
取各效由于液柱高度引起的温差分别为
Δ1″=1˚C
Δ2″=2˚C
Δ3″=5˚C
∑Δ″=8˚C
管路损失引起的温度差每一效为1˚C,因此
∑Δ″΄=3˚C
因此三效的总温差损失为
∑Δ = ∑Δ΄+∑Δ″+∑Δ″΄=34.8+8+3=45.8˚C
4atm 的生蒸汽的饱和温度为T1=151.1˚C,其潜热为r1=2115kJ/kg。
因此,若无温差损失,总的传热温差为
Δt T=T1-T k=151.1-59.7=91.4˚C
除去损失的温差后,三效蒸发的有效总温差为
∑Δt=Δt T-∑Δ=91.4-45.8=45.6˚C
各效的沸点计算于下
t1=143+1=144˚C
t2=127+2=129˚C
t3=78+5+1=84˚C
(四)生蒸汽消耗量和各效水分蒸发量
4、由所求到的Δt2=11.5˚C和计算得到的第二效溶液的沸
点可求到第二效的加热蒸汽温度
T2=Δt2+ t2=11.5+119=130.5˚C
此值也是第一效的二次蒸汽温度
5、有第一效的二次蒸汽温度和溶液的浓度,可以计算第一效溶液的沸点
查图5-7得
t A=136.5˚C,故
t1=136.5+1+1=138.5˚C
可见,复核得到的各效沸点和沸点初值(后者为t1=144˚C,t2=129˚C)相差较大,故需要重新计算。
此时用新结果作为初值,重新计算自蒸发系数→计算q mD1→各效水分蒸发量→有效温差→重新复核溶液的沸点→……继续到满足精度为止。
重新计算方法相同,本题的结果为
生蒸汽消耗量
q mD1=7510kg/h
各效蒸发量分别为
q mw1=4895k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