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二)关于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否认意识),所以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便是行为模式建立且复杂化和行为积累养成习惯的过程。
人格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结果。
(三)要点分析1、有关行为的界定•行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其基本成分是反应(R)。
•S—R 任何反应都是由刺激(S:乃是指引发机体反应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引发的机体反射活动。
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反应类型:非习得性反应和习得性反应。
人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习得性行为。
2情绪、思维、本质上也是行为反应•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做出的反应。
其中占优势的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动作,这属于内隐行为的一种。
(心跳呼吸变化、出汗、脸红等)•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
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
•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
3、行为--习惯--人格的形成(获得)•有机体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尤其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或改变,不断形成、获得新的行为。
所以,行为的获得是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
学习就是不断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替代刺激的生成。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人格是行为习惯沉积的结果。
•“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会影响成人人格。
•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4、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决定因素儿童较为复杂的行为的形成,完全来自于环境条件的刺激和塑造。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教如何”5、早期训练(教育)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期训练的不同使人们的行为更加不同。
6、发展不具有阶段性•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
(四)理论评析参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
局限性——1.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
2.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
3.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
使得有的心理学家将他的心理学称为“肌跳心理学”或“人兽不分的心理学”。
4.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是一个不严谨的学习理论,也是个不完善的学习理论。
他没有提出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的学说或假设。
他对学习过程缺乏系统地、深入地研究。
因此,他的“行为习惯说”或“学习习惯说”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学习观点。
••“心理学首先在达尔文那里失去了灵魂,现在又在华生这里失去了思想”。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发展观•(一)斯金纳传略(二)关于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心理的发展仍是个体行为模式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过程。
但有机体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而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
行为的习得关键在于及时强化。
通过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塑造理想行为。
心理(行为)的发展乃是非阶段性的。
(三)理论要点1、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是对一定明确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他把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而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因素,或者有刺激但不明显,或者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因为受到了强化而真正获得,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如果人们在无意中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作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作出的某种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或者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不做或回避这种行为。
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前的刺激导致决定了行为的保持或消退。
2、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任何行为的习得,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所以,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理想行为;也可以通过消退原理来消除儿童的不理想行为。
概念:强化及强化物•强化:“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强化物:“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认为凡是强化,其结果都是行为概率的增加。
强化技术1:及时强化(立即强化)强化技术2: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由于一个喜爱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消极强化:由于一个厌恶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消极强化不同于惩罚。
强化技术3: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非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强化技术4:比例强化和间隔强化•比例强化:根据一定比例给予强化。
如,每5次正确反应给予一次强化。
•间隔强化:根据一定时间间隔给予强化。
例如,每5分钟给予一次强化。
•固定比例强化例如,每5次正确反应给予一次强化。
•变化比例强化例如,3:1,5:2 ,随机的。
•固定间隔强化例如,每5分钟给予一次强化。
•变化间隔强化例如,10:1,30:1,40:2,随机的。
强化效果强化的方式可以有种种不同的结合和顺序,不同的强化安排对学习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对习得速度的影响:一般说来,如果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就会比较快些。
如果最初学习时使用间歇强化,学习就会困难些,速度也就慢一些。
•2.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首先,一般说来,比例强化比间隔强化的反应速度要快些。
其次在两种固定强化安排中(固定比例强化和固定间隔强化),在每次强化后,反应速度立即变慢,其反应速度是从这一次强化后到下一次强化前有规则地逐渐加快。
由于这种图解很像海里的扇贝,因此把它称为“扇贝型”(scalloping)效应。
最后,在两次强化之间反应速度的这些变式,只表现在固定强化安排中,在变化强化安排中则没有呈现这种现象。
强化效果•3、对消退速度的影响:首先,连续强化安排比间歇强化安排习得的速度要快些,但在不给强化后,导致消退的速度也会更快些。
其次,固定强化安排比变化强化安排引起的习得速度要快些,但在没有强化时,它引起的消退速度也会更快些。
最后,在比例强化(不论是变化比例还是固定比例)安排中,强化比例高的反应速度要比比例低的快一些,但在不给强化后,消退速度相应地也要快一些。
•综上,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时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间隔强化,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
此外,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也可以改变。
总体说来,减少强化的比例,会使消退速度放慢。
消退1、消退的含义:“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
”•2、消退的作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降低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惩罚1、惩罚的含义:“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2、惩罚的作用:惩罚与负强化和消退都有所不同,负强化是要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消退是不施与强化。
但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使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
惩罚的效果•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于消除行为来说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
•因此,惩罚的效果一般不好,它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不能根除行为,而只能暂时抑制行为。
与此同时,惩罚也可能会引起副效应,如攻击性行为。
因此,惩罚要慎用,消退才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惩罚的艺术•在非得给予惩罚时,一定要注意:第一,要注意使用惩罚后的反应抑制期。
也就是说,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不但要说什么不能做,也要说明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惩罚一定要在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给予,延迟的惩罚可能是无效的;第三,惩罚一旦决定实施,一开始就要选择强度大的,越来越强的惩罚不可取,因为会产生适应;第四,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与其给予厌恶刺激——惩罚(2),还不如不给奖励刺激——惩罚(1)。
(四)斯金纳理论的实践应用自学教材:•育婴箱•《沃尔登第二》•儿童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传略(二)社会学习理论要义•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个体的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三)理论要点1、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新行为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的过程。
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与个体社会化发展班杜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个体的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获得等社会化的重要议题都与观察学习关系紧密。
2、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过程。
(1)注意注意过程首先决定着个体选择哪些行为和行为的哪些方面来观察和模仿。
•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范型因素【行为的发起者,也就是观察者所注意的对象】:活动特点、环境背景、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
观察者因素:兴趣、需要、知识经验、觉醒水平等。
分析偶像崇拜观察者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保持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 将知识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方式。
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