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302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并能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较高道德修养并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2.掌握坚实的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
严谨的科研态度;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正确选择分析方法,熟练使用现代分析技术和仪器以及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等能力;具有
从事分析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专业论文摘要。

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3.具有健康的体魄,品行端正,诚实守信。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2-3年。

三、研究方向
1、现代分析技术
2、资源分析化学
3、药物分析
四、培养方式
硕士课程学习与阅读专业文献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厚扎
根基与进行研究相结合。

第一学年,重点学习公共课、专业学位课及选修的非学位课,同时按指导教
师要求阅读专业文献;进入实验室熟悉工作环境及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二学年,重点进行专业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同时修满培养环节学分。

第三学年,完成学位论文写作并通过论文答辩。

在三个学年度里,必须完成培养环节所要求
的培养内容。

五、课程设置(见附一)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课程总学分为27-30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
少于4学分。

学位课为15学分和非学位课为12-15学分。

除数学、英语、政治外,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54学时3学分,非学位课程36学时2学分。

如果选择学位课作为非学位课,则为54学时2学分。

课程必须在第一学年内全
部修完。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
硕士生一般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基础上,应系统阅读本学科文献并在导师指
导下确定论文选题。

所选题目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研究生结合科研任务提出。

研究生应根据教研的需要,安排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年级以后担任本科生一定学时的助教工作。

在论文撰写期间应每年参加至少一次的学术会议,以拓宽知识面和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硕士生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本人提出论文答辩申请,经导师、导师组同意
并报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后组成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论文的内容应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应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七.答辩及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应由两位(其中1位是外单位的)同行专家评阅,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同行专家至少1人参加,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学位授予按《贵州大学学位授予条例》执行。

主要参考书目
1.R.Kellner, J. –M. Mermet, M. Otto, H. M. Widmer等编著,李克安等译,分析
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许金钩,王尊本主编,荧光分析法(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童林荟,申宝剑著,超分子化学研究中的物理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

4.刘树深,易忠胜,基础化学计量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1.Jonathan W Steel and Jerry L Atwood,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Ltd.,2000.
1.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刘育,尤长城,张衡益,超分子化学——合成受体的分子识别与组装,南开
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美] I. M. 科尔索夫等著,定量化学分析。

南京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研组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4.[美] J.N. Butler著,离子平衡及其数学处理,陆淑引等译,南京大学出版
社,1989.8年。

1.J. Wiley& Sons, Solving Problem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Ypsilanti, 1976.
2.Gary D.Christian,Analytical Chemistry.John Wiley, 200
3.
3.Harrey,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McGraw-Hill, 2000.
4.达也禄编著,色谱学导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5.色谱技术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年。

1.课程总学分27—30学分,学位课学分15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4学分(人
文社科类5学分),共31—34学分(人文社科类学32—35分)。

2.原培养方案中保留课程,课程编号不变,新增课程的课程编号由研究生院编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