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钢淬火后为什么一定要回火?钢淬火后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这时候的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是亚稳态组织,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转变为稳定组织。
若淬火件不回火,则过一段时间后,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发生转变就体现为工件形状、尺寸发生变化。
同时,淬火时,冷却速度快,工件存在较大的内应力,所以必须及时回火消除内应力,调整力学性能,适应不同零件的需要。
2.导致低温回火脆性的两个主要原因。
⑴发生回火转变(分解),存在ε-Fe2.4C,并且向Fe3C转变,在马氏体晶界处析出薄片状的铁碳化合物,在冲击下沿马氏体板条裂开,产生穿晶断裂。
⑵杂质元素P、Sn、锑在淬火加热时偏聚在奥氏体晶界处,淬火后被冻结在原来的位置。
同时,在此处还会形成Fe3C连续薄膜,使晶界处脆性极大,容易造成沿晶脆断。
3.耐热钢及耐热合金的基本性能要求。
⑴良好的高温强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塑性;⑵足够高的化学稳定性。
4.工程结构钢中合金元素对钢材有哪些强化作用。
(1)固溶强化加入合金元素形成固溶体,提高强度。
常用的合金元素有Mn、Si、Cu、P、C,合金元素在提高强度的同时降低韧性。
(2)细晶强化晶粒细化可以提高强度和韧性。
细化晶粒的重要途径是用铝脱氧、合金化。
用铝脱氧生成细小弥散的AlN颗粒,用钛、铌、钒的合金化可以生成弥散的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
这些弥散相都能钉扎晶界,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转变后细化铁素体-珠光体晶粒。
(3)弥散强化(沉淀强化)铌、钛、钒的合金化,使过冷奥氏体发生相间沉淀,并从铁素体中析出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钉扎晶粒移动,起弥散强化作用。
氮化物最稳定,一般在奥氏体中沉淀。
碳化物、碳氮化物一般在奥氏体转变中产生相间沉淀和从铁素体中析出。
沉淀强化相的尺寸2~10nm。
5.马氏体转变主要特点。
①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一般在Ms以下一个温度区间内完成,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Mf以下时,虽然马氏体转变量还未达到100%,但转变已不能进行。
②表面浮凸和共格性:马氏体转变时,新相和母相的点阵间保持共格关系。
③无扩散性:依靠母相以均匀切变进行点阵重构,无成分变化。
④可逆性:奥氏体可以在冷却时转变为马氏体,而已形成的马氏体重新加热时又能无扩散地转变为奥氏体。
⑤位向关系和惯习面:马氏体转变不仅新相和母相有一定的位向关系,而且马氏体在奥氏体的特定晶面上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
6.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主要原因,最有效解决办法?发生点腐蚀原因?原因;①晶界上析出富铬的连续网状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②晶界上析出σ相,产生贫铬区,特别是含钼钢,能促进σ相在晶界析出。
③氮含量高,w(N)高于0.16%,沿晶界析出Cr2N,增加腐蚀倾向。
④固溶处理后也会发生晶间腐蚀,原因是杂质元素P、Si的晶界偏聚。
最有效解决办法:,降低碳含量,生产超低碳不锈钢,w(C)≦0.03%。
当w(C)≦0.03%,无Cr23C6析出。
点腐蚀原因:如果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均匀性受到破坏,使得Cl-易于穿透这些脆弱的钝化膜,并与钢基体发生作用,从而破坏了钝化膜。
7.调质钢具有高温回火脆性,列举高温回火脆性的两个典型表现。
(1)在高温回火后的冷却速度严重的影响到钢的韧-脆转化温度,冷却速度愈慢,室温冲击韧性愈低,韧-脆转化温度愈高。
(2)在350~600 ℃范围等温回火保持时间愈长,不管回火后冷却快慢,其在室温的冲击韧性愈恶化,韧-脆转化温度愈高。
8.9.微合金元素在微合金钢中的作用?(1)抑制奥氏体形变再结晶在热加工过程中,通过应变诱导析出Nb、Ti、V的氮化物,沉淀在晶界、位错上,起钉扎作用,有效的阻止奥氏体再结晶时晶界和位错的运动,抑制再结晶过程的进行。
(2)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锻造和轧制过程中,会发生晶粒长大现象。
析出碳、氮化合物弥散分布。
(3)沉淀强化微合金钢中的沉淀强化相主要是低温下析出的Nb(C、N)和VC。
(4)改变钢的显微组织在轧制加热过程中,溶于奥氏体的微合金元素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发生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范围,低温下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更细小,并使相间沉淀Nb(C、N)和V(C、N)的粒子更细小。
10.氮化处理提高疲劳强度和耐磨性的原因。
⑴表面形成高硬度的γ’-Fe4N和ε-Fe3-2N⑵氮原子与合金元素形成氮化物,弥散强化作用,提高强度、硬度⑶表面渗入氮原子后体积膨胀,表面产生了压应力,能抵消外力作用产生的张应力,减少表面疲劳裂纹的产生。
11.双相钢性能特点?为什么应力—应变曲线是光滑连续的,没有屈服平台?性能特点:⑴低屈服强度,一般不超过350MPa;⑵钢的应力-应变曲线是光滑连续的,没有屈服平台,没有锯齿形屈服现象;⑶高的伸长率,总生长率;⑷高的加工硬化指数;⑸高的塑性应变比。
原因:析出铁素体时,碳集中在奥氏体中,最后奥氏体转变为中高碳马氏体,而铁素体间隙碳原子贫化。
马氏体的转变引起体积效应,在基体铁素体中激发出许多位错。
这些位错是可动的,未被碳、氮间隙原子钉扎。
因而双相钢有低的屈服强度,且是连续屈服,无屈服平台和上、下去屈服点。
12.阳极极化与阴极极化电位变化趋势,并解释极化原因。
阳极极化引起阳极电位由负向正方向升高,原因:阳极表面形成保护膜,阻碍阳极金属离子进入溶液,降低了阳极表面电荷密度。
阴极极化引起阴极电位由正向负方向降低,原因:阴极消耗电子的速度低于阳极流来的电子,造成阴极电子堆积,阴极表面电荷密度升高。
13.不锈钢发生应力腐蚀影响因素,如何防止应力腐蚀发生。
⑴介质氯离子Cl-对应力腐蚀危害最大。
在微酸性FeCl2、MgCl2溶液中,氧能促进应力腐蚀破坏。
在pH小于4~5的酸性介质中,H+浓度越高,应力腐蚀破断时间就越短。
当pH大于4~5时,加入NO3-、I-及醋酸盐,就可以抵制应力腐蚀。
⑵应力只有张应力才会引发应力腐蚀。
应力越大,则破断时间越短。
钢的屈服强度越高,抗应力腐蚀破裂的能力越高。
钢的应力腐蚀敏感度取决于实际应力和屈服强度之比,比值越高,应力腐蚀敏感度越高。
⑶不锈钢的组织和成分Cr18Ni9型奥氏体不锈钢对应力腐蚀很敏感。
含Cr15%~28%的铁素体不锈钢对Cl-引起的应力腐蚀不敏感。
不稳定的奥氏体不锈钢中,形变引起的马氏体对应力腐蚀有害。
低镍奥氏体不锈钢对应力腐蚀敏感,而高镍钢(w(Ni)>45%),就不会产生应力腐蚀。
氮促进应力腐蚀裂缝的诱发和扩展。
碳降低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敏感度。
w(Cr)高于12%的奥氏体不锈钢,其铬含量越高,则应力腐蚀敏感性越高。
硅能提高对应力腐蚀的抵抗力。
硅的加入量一般为2%~4%。
铜能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
2%的铜可以产生良好的应力腐蚀抗力。
钼使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破裂的诱发期缩短。
磷、砷、锑、铋、铝是有害元素,降低应力腐蚀抵抗力。
硫也是有害的,MnS可优先被溶解,形成裂纹源。
14.写出耐热钢三个高温强度指标,并解释其内涵。
蠕变强度:表示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承受的压力。
持久强度:表示在规定温度、规定时间断裂所承受的压力。
持久寿命:表示在规定温度、规定应力作用下拉断所需的时间。
15.工程钢焊接裂纹产生的原因:焊接是一次热处理过程,电弧移走以后,焊缝的热量被周围的母材迅速吸收,使焊缝的冷却速度很大,发生局部淬火,产生相变,产生很大的内应力。
热影响区由于温度高而引起晶粒粗化。
这些都促使焊接裂纹产生。
16.灰口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四大铸铁石墨形态以及力学性能。
灰口铸铁碳以片状石墨形态存在。
⑴机械性能低,其抗拉强度和塑性、韧性都远远低于钢⑵耐磨性与消震性好⑶工艺性能好。
球墨铸铁碳大部分或全部以球状石墨形态存在。
⑴与灰口铸铁相比,球墨铸铁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弯曲疲劳极限、良好的塑性及韧性。
⑵球墨铸铁的刚性比灰口铸铁好⑶球墨铸铁的消震能力比灰口铸铁低很多。
蠕墨铸铁碳大部分或全部以蠕虫状石墨形态存在。
⑴蠕墨铸铁的性能介于灰口铸铁与球墨铸铁之间。
即强度和韧性高于灰口铸铁,但不如蠕墨铸铁的耐磨性较好⑵导热性比球墨铸铁要高得多,几乎接近于灰口铸铁⑶高温强度、热疲劳性能大大优于灰口铸铁,适用于制造承受交变热负荷的零件⑷减震能力优于球墨铸铁⑸铸造性能接近于灰口铸铁,铸造工艺简便,成品率高可锻铸铁碳大部分或全部以絮状石墨形态存在。
⑴可锻铸铁不能用锻造方法制成零件。
因为石墨的形态改造为团絮状,不如灰口铸铁的石墨片分割基体严重,因而强度与韧性比灰口铸铁高。
⑵可锻铸铁的机械性能介于灰口铸铁与球墨铸铁之间,有较好的耐蚀性。
⑶由于退火时间长,生产效率极低,使用受到限制。
17.写出金属材料四种常见强化机制,并分析强化机理。
⑴固溶强化①溶质原子的溶入使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阻碍了位错在滑移面上的运动②在位错线上偏聚的溶质原子对位错的钉扎作用。
⑵晶界强化(细晶强化)①晶界的存在使变形晶粒中的位错在晶界处受阻,每一晶粒中的滑移带也都终止在晶界附近②由于各晶粒间存在位向差,为了协调变形,要求每个晶粒必须进行多滑移,而多滑移必然要发生位错的相互交割。
细晶强化的显著特点:不仅能提高强度,还能提高塑性和韧性。
⑶第二相强化①不可变形的第二相:位错线只能绕过第二相质点,为此必须克服弯曲位错的线张力。
②可变形的第二相:位错可以切过,使之同基体一起产生变形,由此也能提高屈服强度。
⑷位错强化金属中位错密度越高,则位错运动越容易发生相互交割,形成割阶,造成位错缠结等位错运动的障碍,给继续塑性变形造成困难,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
18.四把火定义。
⑴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的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⑵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约30-50℃,或者更高的温度,保温足够时间,然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得到的显微组织为珠光体。
⑶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或油等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⑷回火:是将淬火钢在A1温度下加热,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至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填空题1.具有铁磁性的三种金属Fe、Co、Ni。
2.根据溶质原子在点阵中的位置,固溶体分为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
3.钢淬火后形成显微组织马氏体。
4.能明显推迟低温回火脆性元素Si、Cr。
5.制作不锈钢需添加两个主要合金元素Cr、Ni。
6. 能够引发点腐蚀离子:氯离子。
7.高温下铁与空气反应生成多种氧化物,当反应产物中出现FeO产物时,氧化腐蚀速度剧增。
8.杂质元素能够降低镍基耐热合金晶界原子扩散激活能,为了重新提高扩散激活能需添加硼元素。
9.可锻铸铁是由含碳和硅不高的白口铸铁经石墨化退火而得。
10.青铜中合金元素:锡、铝、铍、硅、锰、铬、镉、锆、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