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拟态环境李普曼提出信息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提出认为媒介本身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地球村3、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阐述大众传播的三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时提出任何一种问题、意见、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4、第三人效果提出人美国戴维森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时,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
2.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
例如儿童产品的购买者是他们的父母3.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6、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具有如下特征:1.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2.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3.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4.影响力有单一型和综合型简答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征?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告知作用)第二,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大众传播时代中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P111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通过媒介制造的信息环境而去认知和把握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3、人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第一,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第二,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在交往中实现人格的统一)第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第四,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拥有自己的社交圈)4、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米德、布鲁默等人提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包含三个核心主题: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前者是意愿和行为主体;后者是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主我作用于客我的结果,也是主我与客我辩证互动的结果。
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5、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6、赖特四功能?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报告刚刚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
2.解释与规定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游戏性的内容等。
7、议程设置的三个观点?麦库姆斯和肖最早提出:公众会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要程度的设定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媒介似乎常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
这一导向就是媒介议程设置。
主要观点:第一,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
第二,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第三,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8、传播效果: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论述题:1、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新闻自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一是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二是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媒介的新闻自由受到各种关系形式的制约,如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利益形式等。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
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而服务。
对政府而言,大众媒介对公民的影响力很大,以致通过种种方式限制其自由发展,方式包含: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和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其次,广告商及其商业伙伴、媒介所有者掌握着媒介的经营命脉,媒介内容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他们的要求。
再次,社会上诸如政党、宗教团体等组织其利益也要通过媒介反映出来。
还有亲朋好友或直接提供资金或运用其影响力来确保各自利益在媒介中得以体现。
2、论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及其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传播作用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非常态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多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
匿名性指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无社会约束的状态,在“法不责众”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以流言为主要形式公众舆论3、近年来,公众喜欢通过网络论坛发布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传统媒体关注后成为公共事件,用三个传播学理论加以阐述。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最早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
“知识沟”: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沉默的螺旋:表述的是媒介对社会的控制机制,即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影响因素: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广泛4、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播对我们的影响(功能、效果方面)拉斯韦尔概况大众传播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
但是也会有: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精英文化的衰退;我们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等等5、网络时代,对把关人理论的认知?传播学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关于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
指的是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随着网络传播载体的私人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传播对象的自由化,新闻业作为守门人的特权正在受到威胁。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
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的一些嬗变。
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关人”的身份变得不再明显。
网络的互动性和信息容量的增大会造成传统的把关人消失,但也会造就一种全新的把关系统,这一系统的关键就是新闻监控的扩大化,也就是传播责任的泛化。
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的影响下,如何保障“把关人”的正常运行对于传媒健康的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