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梁会君政府督导室在今年暑期教育观念动员会上明确提出学校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是“促进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符合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讨论。
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我们每一位领导、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怎样办好的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到台湾时,有人问他:请你谈谈在大学,哪一门课,哪一位教师对你影响最深?李政道先生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有一位教师最不负责任,这门课对我的影响最深,因为他不负责任,我自己找了很多参考书看,自己真正把问题弄懂了。
我们不能提倡老师不负责任,但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不是给学生以帮助了呢?是不是尽可能好的教育呢?办学校不等于办教育,学校可以培养人才,也可能毁灭人才,关键在于我们对教育的科学把握。
社会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同职业、身份、学科的人,对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差别。
但我们在理解教育时必须把握几个基本点:(一)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
学生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
(二)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
(三)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
(四)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知、情、意、行四个因素都发展好,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存在对教育的种种误解,准确理解教育必须消除对教育的误解。
根据我校教育的现实状况,从消除对教育的误解出发,准确理解教育要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既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重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基础教育中,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培育和塑造的现象。
学生上学,认为“我是来学知识的”。
上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会做人,当作外在强加于他的事情。
因而,在一部分学生中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每学一门课,首先要问,“有没有用?”“能否帮我找到理想的职业?”即使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如此。
一位“两课”教师告诉我,上课前,学生问她:“你这门课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助我去对付那些极端自私的人?”而教师一般则认为:“我是教知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政治课教师的事。
”我做学生工作时,一位教师对我说:“我那个课堂,学生纪律不好,让辅导员来管一管。
”我认为,他作为一名教师,连课堂纪律都管不好,是不合格的教师。
准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推动领导、教师、职员,特别是广大教师关心、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认识和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
从认识方面看,我们要深刻认识“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
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
同时,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总在影响学生,问题在于是产生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
一位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指教师)生活得四平八稳,都总在影响人的一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偶然的,潜移默化的。
从方法方面看,我们要从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进行总结。
为了探索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
启迪精神。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的反省精神,合作精神,献身精神等。
以反省精神为例,一个没有反省精神的人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没有自我反省,没有确立自我,就谈不上自尊与自律。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观自身,在自省中提高”,“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
渗透美育。
“懂得美便懂得丑,懂得丑便有羞恶之心。
”“美育可以潜移默化,使人眼界放开,心胸扩大。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结合科学教育进行美育,挖掘科学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美;将所传授的知识组织在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中,让学生感受美;挖掘科学中的艺术价值,让学生的精神在美的意境中升华。
行为互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严谨治学态度和作风的培育,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靠实践,靠行动,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为行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的言行作为教育、影响学生的特殊教材;同时,还要让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培养团队精神。
营造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这主要体现在:欣赏、鼓励,营造学生主动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能用“学生的话”与学生交流,造成一种平等、信任的氛围。
以悟导悟。
教师要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学生只有经过体验、感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
为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导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止于境界。
科学和道德的结合,起于知识,但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只有到了觉悟、理想、境界的层面,才能真正融合起来。
这种境界是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它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又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性的文化精神,教学中要努力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既要重视认知过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着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的倾向。
一些教师以为,“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
教育当然要讲道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认为教育就只是讲道理,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则是片面的,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
在教育中,既要重视认知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发动知情意,发展德智体。
首先,要把握实施教育过程的全面性,全面关心和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渝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坚持下去。
要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在研究探索中,在勤工助学中,在创新创业中,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培养顽强的毅力,从而能从严锻炼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要把握实施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落后环节,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
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三、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过程,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一些教师认为“我不讲,学生就不懂”,误以为只要老师讲了,学生就接受了,学生懂的内容,都是老师讲的,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学习知识是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建构,个体总是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获得。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教学过程是人的生命历程,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中,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独的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展示结论。
人有很多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有两个:消化、内化。
人吃牛肉不长牛肉,吃猪肉不长猪肉。
假如我午餐吃块牛肉,身上长一块牛肉;晚餐吃一块猪肉,身上长出一块猪肉,那就麻烦了。
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因为人有消化功能,我们吃进去的东西,经过消化,变成了营养,化成了血、肉。
小孩,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消化都要靠自己,父母代替不了。
人为什么看了伟人的书,不一定能伟大,看了平庸的书,不一定就平庸,因为人有内化功能。
人看到、听到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思想、智慧、灵魂。
这个过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学生是活生生的、每时每刻都处于思考之中的生命体,都处在内化之中。
教学是教师、学生双向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自己懂什么就讲什么,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而要针对学生的反应,用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状况及取向;了解他们的困惑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等等。
为此,要通过个别谈心、座谈、参加学生的活动,阅读学生的作品等多种方式,用心去体察、感受他们的需要、渴求,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以及学习状况,发现他们的特长和短处,特别是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教育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状况来进行。
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长善救失”,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自己将其生长、放大,以其去克服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
同时,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再次,要探求教学规律,懂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所在,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教师的魅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苗,燃烧则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学是教师的生命历程,让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