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 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 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 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 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 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 手机、打卡机 • 科学技术使“上帝死了,人活着”,也是科学
技术使“人死了,机器活着”!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 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重大。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正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 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 会生产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 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 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 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 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 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 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 其理论内容包括: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 马恩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 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 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 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 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示这种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内在联系。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二)科学的分类
• 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 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 式。
•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培根:记忆的科学(历史、语言);想象的(文学、艺术 );理智的(哲学、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征
• 圣西门(法)研究对象的现象分类 • 黑格尔把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揭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三大发现
• 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 第一、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 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 法的主要条件
•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 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