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的,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

• 1.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

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

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
很必要。

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
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
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
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

实践证明: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
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 2.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

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
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
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
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 3.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课文文质
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

在教学中,教师
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
的目标和要求。

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
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
训练。

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
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
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
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

这些题材的文章
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一般说来,体现文
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
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
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
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
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
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 4.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
以情激情,以境生情。

创设朗读情境的方
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
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

•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
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
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
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
大自然的热爱之中。

引导学生读《两小
儿辩日》一课时,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
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学
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
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 5.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


般说来,
•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
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

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
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
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
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
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 6.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
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
指导。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
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

训练时
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

•二、思:语文教学之魂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
的载体。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
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
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

可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
合起来的高度自觉。

•例如孙双金执教《找春天》一课,重在指
向表达的思考。

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春天为什么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呢?然后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 1.比一比。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
比作老太太?为什么不比作小伙子?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恰当。

• 2.想一想。

教师问学生喜欢把小草比作眉毛吗?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你还可以比作什
么?进行口头练习: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那是春天的吧?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奇妙。

• 3.改一改。

剩下的三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孙老师的语感非常强,当学生说“那是春天的鼻毛吧?”,立刻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美好。

• 4.拓一拓。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迎风摇摆的柳枝,那是春天的——(生:长发,摇篮,小船……);伸出墙外的红杏,那是春天的——(生:皮鞋,脸蛋,旗帜……);枝头鸣叫的黄鹂,那是春天的——(生:音乐,演奏师,歌曲……)。

•言语形式就是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就是言语形式。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指向言语形式的思考,学会提问,学会想象,学会比喻,同时领会其中的情与趣,课堂灵动、智慧而欢乐。

•三、写:语文教学之根
•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
模仿来完成,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
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
过程。

通过此过程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
间获得较多的写作知识,有利于学生写作
知识的快速掌握。

• 1.指导仿写
•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

仿写要
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

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
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

仿写句
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
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 2.自由创写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
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
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
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
束缚。

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
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
文等都可以。

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
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因为
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