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心得体会_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实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初中数学教学正处于学生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开辟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基本的数学逻辑。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七年级下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
”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
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
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
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
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
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
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85+84= 54+46=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84)(85-84)=169
85-84= 54-46=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
个数之差。
于是学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其中奥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思维创造力。
三、结合数学内容,布置有个性发展的兴趣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二上期,同学们对乘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之时,我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观察下列等式:
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
猜想:当有n项立方和相加时的计算结果是_________。
第二天过去了,没人应答;第三天过去了,没人应答;第四天,有几位同学找到我,递给我答案:
当我点头示意时,他们竟高兴得欢呼起来,甚至有一个同学竟哽咽起来。
是啊!同学要通过观察、思考,再通过猜想,探索规律,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创新过程,而且跟应该注意到学生这方面的数学基础,很大程度都还不具备,但却能超出个人能力完成任务,实属不易。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突破,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何等的重要啊!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所得到的结果肯定是印象深刻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学习数学,就是因为他们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就感,只是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失败,无论家长、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数学学习无法正常进行。
我本人也欣赏成功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可能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将会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
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
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案例2: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底边长为14,求周长。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3,则周长=3*2十6=12;如果腰长是6,则周长是6*2+3=15。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3。
师:回答的非常好。
所以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
那么,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五、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
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差异性教学,为此,要注重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经常在课上提问学生,课下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3在讲这样一道题时,如图,从B处测的建筑物上旗杆EC顶点C的仰角是60度,再从B的正上方40米高层上A处测得C的仰角是45度,那么旗杆顶点C离地面的高度即CD的高度是()米。
按常规做法是过C向AB做垂线用山高公式求出AE和BD再解Rt△CBD即可,然后我让大家再思考有无其他方法,很快有一个同学就想出了在AE和BC相交处添上字母O、先解△ABO再解△COE就行了。
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了,这节课上的非常圆满。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新安县铁门镇第四初级中学许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