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炒炭与止血效能的提升

中药炒炭与止血效能的提升

浅谈中药炒炭与止血效能的提升梁龙莹(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浙江,杭州)关键词:中药炒炭止血作用止血机理综述摘要:综述了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炒炭止血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科学研究,从止血机理、相关止血成分对中药炒炭后“止血效能的提升”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与总结,以期为以后炭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炒炭是我国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早在金元时期《十药神书》中就有记载葛可久用炭药“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的实例,且疗效显著。

根据当时中医五行相克的定律,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

从而形成了炭药止血原理。

现代研究证明,中药经炮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止血作用,或增强或减弱,根本原因在于炮制前后中药内某些物质的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触发促进凝血过程或抗纤维蛋白溶解,加强收缩血管和降低血管通透性,表现为止血效能提升[1]。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arbonization, hemostatic effect, hemostatic mechanism, summary: summarized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arbo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emostatic, in this paper, the hemostatic mechanism and related hemostatic components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research of charcoal. CARBONIZATION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 in China, as early as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Shiyao Shenshu" recorded GE kejiu charcoal powder "Shihui powder" treatment of hematemesis of lung disease examples, and significant 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at that time, that: red fire, black water, water can get rid of fire. Thus formed a charcoal hemostatic principle. Moder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nese medicines have hemostatic effects in varying degrees after processing, either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he basic reason is that the amount of certain substances in Chinese medicines has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this triggers the promotion of the clotting process, or fibrinolysis, which strengthens the constriction of blood vessels and lowers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the form of increased haemostasis.1炭药的分类及相应的止血机理目前世界对中药炒炭止血的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1活性炭对止血的影响中药经过炭化后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炭素,近似于活性炭,为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吸附、沉淀作用。

作用于出血部位时,能够迅速聚集沉积流出血液中的成分,发挥加速凝血的功效。

因炭素表面粗糙,当与血液接触时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血小板裂解释放出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的同时也释放出一种能让平滑肌产生紧张作用的物质,起到收缩血管止血的作用[2]。

如地榆炭在炒炭后不仅还具有生地榆炭的止血作用,与之相比多了一部分炭素的吸附性与堵塞性,释放出的可溶性钙离子促进凝血机制的发生,几个途径加速了凝血的完成[3]。

1.2可溶性钙离子及微量元素对止血的影响在人体的止血过程有13个凝血因子,其中钙离子结构最为简单。

大多数中药炒炭后内部会发生钙的存在形式由结晶体的草酸钙转变为可溶性Ca2﹢的化学变化,Ca2﹢炭药中的一种凝血因素参与加速凝血过程。

现代研究中,宋劲诗表明白茅根生、炭品均能影响小鼠血浆复钙时间(P <0.05,P<0.001)。

炭品与生品比较有差异,可能与其影响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能力强弱有关系。

[4]又如棕榈在炒炭前后钙离子的测定表明:生品中含钙量为3194ppm,炒炭后钙离子含量为7685ppm,含量增加一倍左右,以凝血时间、血液粘度等为指标发现炭品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生品[5]。

凝血过程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微量元素在经过炒炭工序之后会发生物理、化学的药性变化。

通过盛瑞才等人运用离子光谱法和元素光谱法实验的得出:槐米、栀子、侧柏三种药物在炒炭后,其各种元素具有升高。

蒲黄所含的微量元素Cu、Pb、Co等微量元素含量下降,丹皮所含Zn、Cu、Fe等含量下降。

表明某些微量元素的发生了转化,其止血效能随着其他元素的集聚也综合表现为提高[6]。

1.3可挥发油含量对止血作用的影响挥发油在中药中分布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多数以游离状态存在,有的则以结合形式存在。

挥发油在中药中分布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多数以游离状态存在,有的则以结合形式存在;药物经炮制后,不仅使挥发油的含量发生变化,也使其发生质的变化。

如苍术含较多的挥发油,具刺激性,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达到去油、缓和燥性目的;如荆芥炒炭后,挥发油中检出9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成分,并且具有止血作用[7]。

又如干姜在炮制后其挥发油含量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层析图谱表明其组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药理实验表明,干姜水煎液并没有缩短凝血的时间,而姜炭水煎液、混悬液,醚提液等则呈现出较好的止血作用[8]。

由于仅知其中的挥发油含量改变,其他一些组分改变,也可推测其中的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止血效用。

1.4鞣制的止血作用鞣质为多元酚类,能与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质在粘膜表面保护、血管皮损处形成硬块,阻止血液外流,达到止血的目的[9]。

大多数中药经过炒炭后,其鞣质含量会呈现增加或减少,殷玉生等研究表明:槐花米炒炭温度以160℃为宜,鞣质含量增加2-3倍,温度太高会导致有效成分损失,温度太低会导致达不到炒炭的效果。

[10]有的中草药,如槐米在高温炒炭后其鞣质含量减少,同时减少的还有抗凝血作用的异鼠李黄素,增加了与鞣质同为多羟基化合物、具有止血效能的槲皮素,据李军等研究证明槲皮素能够增强毛细血管壁弹性,抑制组胺释放等作用,实现了止血效能的提升[11]。

另一可能是高温时鞣质含量减少,因为鞣质裂解为更具活性的鞣质单体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与鞣质相比其接触面积与药理作用大大加强,缩短了凝血时间[12]。

槐米炒炭后止血成分与抗止血成分的分离也首次证明了中药既有活血作用,也有止血作用。

1.5中药炒炭的止血作用考虑为多种符合药理成分的协同作用。

丁安伟等人在研究中提到炒炭后止血效能很好的中药-大蓟的鞣质含量很少,但和其它炭药相比突出的是钙离子含量很高;又如地榆的钙离子含量很低,横向相比鞣质含量也较高。

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可以认为炭药中元素被富集化发生作用,而不是产生新的物质[13]。

1.6其他因素影响微米大黄炭通过激活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多种凝血因子,对凝血过程中的凝血活酶或凝血酶原的促进作用是一重要的止血机理[14]。

又如俞浩所做一文中通过实验:地榆炒炭对大鼠凝血参数的影响,得出结论:生地榆和地榆炭均能显著降低凝血原时间;地榆炭的的作用显著高于同等剂量的生地榆;生地榆和地榆炭均能显著缩短活化凝血酶时间,地榆炭高剂量作用显著强于生地榆高剂量。

说明了生地炭具有促进凝血作用,炒炭后凝血作用增强[15]。

1.7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中药炒炭后的止血作用是炭药内部多种因素综合之后的效果某些中药中提升存在促进凝血与抑制凝血的因素,但最后表现出的效果由炭药中促进或抑制的相关成分决定。

如生槐花也具有止血功能,据推测,芦丁可对生槐花的止血效能产生拮抗作用,使其减弱。

经炒炭后,芦丁被大量破坏减少,使止血作用增强[16]。

可见,生物原有的生物活性在炒炭后仍然对机体止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1.8炒炭后有新的利于止血物质的产生。

通过张振凌对茜草炒炭前后化学成分TLC定性比较,发现样品中除了大叶茜草素含量比炒炭前减少外,还可明显发现一种物质明显增加,结构鉴定为1,3-二羟基蒽醌。

设计实验探究该物质对小鼠凝血时间作用的影响,虽然1,3-二羟基蒽醌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微溶于热水,凝血试验无法确定其量效关系,但空白对照试验可以发现该物质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为茜草中的主要止血成分。

又如罗娟等人对实验得到的物质与生荷叶进行HPLC图谱,发现纯化的荷叶炭透析液色谱中没有小分子色谱峰,说明没有生叶中的小分子化合物黄酮等。

通过TEM,FTIR,UV-VIS,和FL对不同温度制备的荷叶炭透析液进行表征分析,发现了其中的LLC-NPS表征存在差异,将LLC-NPS运用于小鼠断尾出血模型中,能明显缩短小鼠尾尖出血的时间,筛选出了止血效果作用最好的LLC-NPS的炒炭温度为450℃,从而发现了新的止血活性成分[17]。

又如地榆中主要含地榆皂甙及鞣质,炒炭后皂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地榆炭比,在薄层层析上少了两个或三个点,Rf值也有变化,证明有新的物质转变发生,因此地榆与地榆炭在凉血止血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18][19]。

1.9生长周期对药材含量的影响药物的生长周期影响药物的止血效能,主要通过其生长周期中组成成分的增加。

廖立等人在研究不同采收期荷叶饮片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发现生长末期的荷叶炭止血效果更佳。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荷叶成分分析发现:钙离子含量随生长期的增加而增加;荷叶内的碱含量在生长旺盛期含量最高0.1%,到生长末期较少0.007%,炒炭后更是低至0.00071%,由此也减少了阻碍钙离子的通道;炒炭后荷叶中的结晶钙也转变为游离的钙离子,提升了止血效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