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摘要2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摘要2

目录1引言 (1)1.1稻作文化圈简介 (1)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1)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1)2.1勤劳性 (2)2.2纤细性 (2)2.3亲植物性 (3)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3)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4)2.5集团意识 (5)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5)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5)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参考文献 (8)致谢 (9)1引言1.1稻作文化圈简介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

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

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

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也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稻作文化对日本人某些特性的形成有极大地影响,这些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特性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人现有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企业经营模式和对自然的观念等都跟稻作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2.1勤劳性稻作劳动对于日本人的勤劳意识得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稻作和劳动的关系,飯塚浩二が「稲の栽培には豊富な労働力と忍耐強く細心な労働力が要求される。

」と述べている(出自于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P51)。

意思也就是说在稻作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百分百的付出就不会有好的收获。

日本处于温带的中间位置,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是优越的。

例如,日本有像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但发生的频率是很低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的去劳动的话,肯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中国和日本就不一样,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常常会发生干旱灾害,而南部虽然有丰富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降雨,但要获得丰厚的收获也必须似天气情况而定。

如上所述,日本的自然环境给日本的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给予很大的优惠。

日本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米」と言う字は人が「八十八回」手間をかけることを意味している。

”也就是说,只要你付出了,就会看到劳动的效果。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你努力了就会得到认可,就会克服不利的环境,获得额外的收获。

在有限的土地上尽最大努力,获取最多的收获,这种思想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

通过不断地劳动获取一定的回报,久而久之就形成勤勉为善这么一种伦理观。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尊重劳动的国家之一,然而这种民族气质是建立在农业体验基础之上的。

在日本,11月23日是勤劳感谢日,相当于西方的感恩节。

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尊重稻作过程中付出的劳动。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只能用不懈的劳动去换取更多的回报。

2.2纤细性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还表现出纤细性。

日本文化沿着历史的车痕不断地进步发展,对隋唐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吸收给日本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日本人不但没有丢弃自己原有的传统文化,还努力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的纤细性就是明显的表现之一。

农耕文化的产生对人类文化史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在稻作栽培过程中,在播种、插秧、收获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农民细心的处理。

日本人为了在有限的水田上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米粒,不管是多么微小的环节也付出万分的努力。

稻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少了任何一步,一年的辛苦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稻作过程中,为了不错过播种的最佳时期,通常是要观察季节的变化的,为播种做好万能的准备。

所以说日本人对于天气和季节有很强的感应能力,这也就产生了特别的纤细性。

人们不仅观察天体,还对地上的自然物进行研究,来捕捉自然界的变化。

其次这种纤细性对日本人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文学特有的美意识「もののあわれ」「幽玄」「侘び」「寂び」「いき」等把这一纤细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对事物和环境的强烈的感知性,对社会和自然地观察的细致力。

日本在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这一文学历史长河中,由纤细性而来的美意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日本人特有的特征。

在日本,有着像中国的律诗一样的东西—俳句。

所谓的俳句就是用短的词汇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另外,日本人还把美丽的自然风景缩小化并加以修饰建造出各式各样的庭院。

这种纤细性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不管是日本人的电器用品还是艺术品都可以从中品味这一纤细性。

在古代,就有很多优秀的手工艺品的扇子、刀之类的东西传入中国,大受中国人的喜爱。

日本现在的电器制品和汽车产品相比其他国家的产品,不管是质量上还是设计上都略胜一筹,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2.3亲植物性稻作的栽培让日本人对植物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战争期间,欧洲的士兵用「羊の郡れのように」来形容,而日本人则用「曇りのように」来形容士兵多的场面。

形容女子长得漂亮时,日本人喜欢把此比喻成花。

旧历3月3日是日本的女孩节,又叫“桃花节”,正值桃花盛开之时,故此得名。

这样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植物似乎更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城户幡太郎在[国学表现学](出自于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中讲到:“日本人与一般的欧洲人相比,与草木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

”芳贺矢一在[国民性十论](出自于/view/72030480ec3a87c24028c411.html第二段第二行)中也指出:“日本人爱草木、喜自然。

”日本人内心深处的自然观,即亲近植物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

农耕民族的生活是以占有一定的区域为基础条件的,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及生活的便利改变环境,而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这种生活状态与植物的生活方式十分相似,农耕民族对与自己吃饭、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植物自然有亲切感。

日本自然环境优美,植物种类繁多,使日本人得以有更多亲近植物的条件与机会,而自古以来受农耕社会稻作文化的影响,又使得日本人内心有与植物亲近的欲望。

在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日本人“亲植物性”特点。

在日本人的衣、食、住、方面,这种“亲植物性”的特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欧洲多用动物的毛皮来制作服装,而日本人则喜欢用棉、麻、丝等植物纤维。

首先从衣服的材质来看,作为代表日本的传统的衣服—和服就是用植物纤维作成的。

和服有日常穿着或在较正式场合穿着的长和服“着物”,和夏天穿的单和服“浴衣”。

穿和服时,脚上还必须穿一种日式短布袜和所谓的草鞋。

这种袜子的正面为棉布,缎子等,传统的草鞋则是用稻杆和灯芯草等编制而成的。

穿夏天穿的那种浴衣时一般要光脚穿一种叫木屐的鞋,木屐是一种木制底板上装有V型木屐带的鞋子。

其次从衣服的图案来看,日本和服绚丽多彩,很多都采用了自然界草木花卉的形象。

一些绸缎上印有菊花、樱花、梅花、牡丹等图案;日本的“有禅染”指的就是染有花鸟、草木山水等花纹的缎子;一些和服的腰带则是用印有素花的缎子做的;甚至是有一些木屐的带子上也印有花草图案。

过去,日本妇女的装束多采用重樱、重梅等四季鲜花的图案,还有一些则在衣服的腰背部绣上蔓藤花的花样。

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欧洲人以肉食为主,日本人的饮食主要是以大米、蔬菜为主,使用的是和中国一样使用的竹子等植物材质的筷子。

大米作为日本的主食,自古以来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像一些日本的饭团、年糕、米酒等都是用大米作成的。

日本人的食品种类繁多,很多日本点心也与植物密切相关。

牡丹饼、山茶饼等都是取名于植物。

提到日本,很多人都会想到寿司。

它主要是用大米和鱼肉制作而成,现在的寿司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吸引顾客,很多寿司店都会做出不同花样,不同形状的寿司。

然而这些寿司的形状、图案大都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这也看出来日本人的亲植物性。

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鉴于地震时的破坏性,传统的日式房屋多为木结构,室内大量使用木材装修,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

室内空间也由木制的推拉格子门分割开来。

茶道在日本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别具一格的是茶室的设计。

茶室处处选用自然材料,带树皮的木板,质地松软的草屋顶,用竹子做的天花板等等使茶室表现出一种“山村茅舍”的特征,营造了一种让人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到处体现了日本人亲植物的特性。

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不管哪种植物,一年之中的成长期都是被严格控制的,稻作都有最佳期,越过这个时期稻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然而这一时期跟天气有紧密的联系,充足的降雨对稻作的栽培和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下雨得不到太阳的光照也是不可以的。

稻作栽培过程中,播种和移苗的时候持续光照是十分危险的。

相反,如果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没有光照的话就会造成减产。

可是,即使收获了丰厚的果实,遇到台风天气的话,一年的辛苦也会白白的浪费。

属于农耕文化圈的日本,自古以来农事活动就受天气变化的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