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MPS。

3、消费函数
①社会消费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的关系:上面分析的是个人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个人消费函数的加总,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
(1)国民收入分配。

人们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

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高。

因此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实行累计个人所得税,将富人潜在的储蓄转化为公众的收入,用于消费。

社会消费数量增加,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储蓄越多,曲线向下移动。

反之同理。

1、投资函数
I=e-dr
2、IS-LM曲线
①IS曲线:
(1)含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I=S是均衡的条件。

c=a+by; i=e-dr均衡收入的公式为:
Y=(a+e-dr)/1-b 变形为:r=[(a+e)/d]-[(1-b)/d]
(2)移动:
自发投资增加,向右上方移动,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移动量乘以乘数。

反之向左移动。

储蓄增加,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反之同理。

增加政府购买,向右移动,移动量等于政府购买增量乘以乘数。

增加一笔税收,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税收增量乘以乘数。

②LM曲线:
(1)流动性偏好和货币需求动机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

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3个: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2)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3)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很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候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低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不管多少货币都愿意全部放在手中。

(4)货币需求函数:
L=L1+L2=ky-hr L是货币需求
m=M/P m是实际货币量,M是名义货币量,P是价格指数
货币需求函数:
L=(ky-hr)P
(5)LM曲线:
R=ky/h – m/h
(6)LM曲线的移动
价格水平不变时,名义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价格水平上升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7)IS-LM计算题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

(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业率下降约1%)。

价格稳定是第二目标。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第三目标。

平衡国际收支是新加入目标。

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政府支出调节经济。

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财政政策的(税收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好,反之挤出效应大,效果越差。

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大(例子:罗斯福新政)
②货币政策:
货币创造乘数:D=R/rd-re,用k表示。

市场利率上升,rd、re下降,货币创造乘数上升。

再贴现率或贴现率上升,货币创造乘数下变小。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经济。

工具: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变动法定准备率。

局限:
萧条区域(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失效。

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时滞性。

国际流动带来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十八:失业和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摩擦,结构),非自然失业(周期)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充分就业:无非自然失业。

价格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分类、成因、效应、应对。

(1)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超额需求通过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不赢球,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反面对比。

(1)+(2)=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3)货币现象通货膨胀
MV=Py,表明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增长率-产量增长率。

产量增长率看作固定不变,则货币增长率一对一影响通货膨胀率。

(4)结构性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为了减缓通货膨胀,提高失业率,降低GDP(奥肯定律)
为了降低失业率,提高通货膨胀,增加GDP
短期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替换定律,长期不存在。

二十一:
①经济增长:
GDP
②经济周期
主要是四个阶段,三个长度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
三个长度:
短周期:基钦周期,两个字 2、3*3.5 年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三个字 10年
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一堆字 50年
熊彼特综合
长周期=6个中周期=18个短周期一个短周期约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49-6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