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9年秋高一生物必修一【9.细胞呼吸(二)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知识点讲解卷
人教版2019年秋高一生物必修一【9.细胞呼吸(二)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知识点讲解卷
和 CO2。 【、下列 4 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能
产生 CO2,的试管有(
)
A.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B.葡萄糖+线粒体
C.丙酮酸十线粒体
D.丙酮酸+内质网
【答案】A、C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而不能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的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
故 D 正确。
类型三: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例 4、储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 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储藏时间,主要是由于(
)
A.抑制有氧呼吸
B.促进有氧呼吸 C.抑制无氧呼吸
D.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进行得快慢主要与氧的含量、周围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有关系:氧气的含量低(抽
取空气),有氧呼吸进行的慢,C02 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所以主要目的应该是抑制有氧呼吸,在这 个浓度下,无氧呼吸是存在的,但是两者都很微弱,适于储存。
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不需要 O2 参与,但是并没有[H]的积累,[H]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参 与反应,产生了无氧呼吸的产物。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类,脂肪所储存的能量更多,因此脂肪是主要
的储能物质。
【变式二】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段,第一阶段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两个阶段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膜已破裂的细
胞含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 C02 和 H20,线粒体中也能将丙酮酸氧化分解 为 CO2 和[H]。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举一反三】:
【变式一】
某举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举一反三】:
【变式一】
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 O2 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应该是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
)
葡萄糖
CO2+H2O ②
① 丙酮酸 ③ ④
乙醇+CO2
乳酸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或④
5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①③表示乳酸发酵,①④表示酒精发酵。绝大多数
3
例 1、 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
)
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
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
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
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
【答案】D
【解析】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剧烈运动时,人的骨骼肌细胞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植物根细胞在受涝缺氧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人教版 2019 年秋高一生物必修一 【9.细胞呼吸(二)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知识点讲解卷
【学习目标】 1、重点理解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及与有氧呼吸的异同点。 2、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无氧呼吸
1、 场所:细胞质基质 2、 过程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3、 反应式 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水果的保鲜问题。
【举一反三】:
【变式一】
利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在我国历史悠久。地窖中的 CO2 浓度较高,有利于(
)
A.降低呼吸强度
B.降低水分吸收 C.促进果实成熟
D.促进光合作用
【答案】A
7
需要 O2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主要)
不需要 O2 细胞质基质
CO2 和 H2O 大量能量
CO2 和 C2H5OH 或 C3H6O3 少量能量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细胞质基质中糖酵解) ②实质相同: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要点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对酶促反应有直接的影响,呼吸过程是由酶催化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因此呼吸作用对温度 的变化很敏感,最适温度一般为 25~30℃。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呼吸速率。在最低点与最适点 之间,呼吸速率总是随温度的增加加快。超过最适点,呼吸速率则会随着温度的增高而下降。在生产 实践中应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延长保鲜时间。 2、氧气 O2 是生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素。氧气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有氧
75 mL
遇氧
酵母菌液
50 mL
未处理
丙
25 mL
75 mL
无氧
丁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不产生 CO2 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 CO2 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 CO2 和酒精。 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甲组、乙组两组都产生 CO2,由于甲 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而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 生大量乳酸。乳酸的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人在剧烈活动时,以无氧呼吸供能为主,这时会 产生大量乳酸,积累在骨骼肌处使人感到酸胀乏力;若进行慢跑,则以有氧呼吸供能,这时产生的是 C02 和水不会产生酸胀乏力感。) 【典型例题】 类型一:细胞呼吸方式
【变式二】
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答案】D
类型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例 3、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便于观察气泡和防止空气进入滴管,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B 正确;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后,酵
母菌所处的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故反应速率降低,C 正确;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存
留在酒精中没有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能量转移至 ATP 中,
D 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实验的分析能力。
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答案】B
【变式三】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8~10 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50 mL
破碎细胞(细 甲
25 mL
75 mL
无氧
适宜浓度
胞不完整) 乙
25 mL
4.稻田也需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因缺氧而变黑、腐烂。(以保证水稻根系细胞呼吸对 氧气的需要,避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5.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 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清理伤口、敷药并注射破伤风 抗毒血清。因在深部缺氧的情况下,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
(1)全过程无游离氧参加 (2)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为简单有机物(乳酸或酒精) (3)释放少量能量 (4)始终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 5、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高清课堂 :细胞呼吸(二)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 356507 无氧
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1
区别
是否需氧 呼吸场所
分解产物 释放能量 相同点
)
4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 CO2 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产生气泡的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 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无氧呼吸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A 正确;试管中加入水的目的是
1.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等敷料。(这样透气性好,细 胞呼吸正常并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系细 胞呼吸对氧气的需要。)
3.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酒, 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在控制通风的情况下,可以生产食醋和味精。(利 用各种菌的呼吸类型和发酵各生产阶段对氧气的需要,控制通气的情况,以生产各种产品。)
2
呼吸的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氧气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 3、二氧化碳含量 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速率减慢。实践证明,当 CO2 浓度 升高到 1%~10%以上时,细胞呼吸明显被抑制,可利用该原理储存水果。 4、含水量 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少。在粮食贮存时,降 低含水量以降低呼吸消耗。 5、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会显著加快组织的呼吸速率。 要点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