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模拟考试卷试题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三语文模拟考试卷试题》的内容,具体内容:中考语文备考总复习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模拟考试卷试题,欢迎阅读参考。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一5题,共25分)1. 阅读下面文字,按...中考语文备考总复习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模拟考试卷试题,欢迎阅读参考。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一5题,共25分)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8分)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是一种需臾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读得一本好书,如同读出一片心灵的绿荫,一股滋润心田的甘露,,一剂医治创痛的良药,一道屏蔽尘世宣嚣的隔壁音,一座构筑人格的大厦。
(1) 请将下面的语句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分)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绿荫( ) 创痛( )(3)找出并改正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2分)改为改为(4)仿照前后语句,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分)一股滋润心田的甘露,,一剂医治创痛的良药。
2.请选出填在下面语段中空白处最恰当地一项。
(2分) (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要征服自然。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 )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 )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 )地要用这水滴来代替大海。
A.宣称既然终究恬不知耻B.宣扬既然终究不自量力C.宣扬如果毕竟恬不知耻D.宣称如果毕竟不自量力3.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说说它的含义。
(2分)4.古诗(词)文默写。
(10分)(1)海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2)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3)波涛如怒,峰峦如聚,。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5)《游山西村》中既写景又蕴含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6)郭明义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楷模,是一种精神,他说,即使他的生命结束,他的生命也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这正是" , "(用《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回答)(7)故乡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情怀:故乡不只是一个场景,而是一种牵挂。
请写出含有思乡情结的上下连续的两句诗。
,。
5.走进名著。
(3分)(1)他是《水浒传》中最具智慧之人,。
他博学多智,精通韬略。
在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等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名字叫。
(2)小说描写了一个医生四次出海航行,在四个传奇色彩浓重的国家里,历经磨难,又几次脱险的故事。
这部小说是。
(3)《西游记》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描写了孙悟空历尽曲折终于找到宝物,顺利通过了火焰山。
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做。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第6-9题,共10分)邻近中考,学校准备在九年级学生中举行生活技能比赛,消息一出,同学们跃跃欲试,学生家长对此反响不一。
6.作为该校九年级一名参赛学生,请你为此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
(2分)7.请你根据比赛宗旨,为此比赛设计几个题目。
(至少设计出三个项目)(3分)8.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在此比赛开始时你准备做怎样的动员发言?(3分)9.如果你的家长反对你参加这次活动,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2分)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0-25题,共35分)(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
(11分)【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轩邈: (2)把:11.翻译下列语句。
(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
(2分)【甲】【乙】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
(3分)(二)阅读《捕捉空中之水》一文,回答14-17题。
(8分)①空气中有一些水,这也许是一些人想象不到的。
其实,从雨的形成和下降就可以理解,如果气雾分子含水量到达一定比例,就会凝结下降,形成雨。
②不过,在不下雨的时候,空气中也含有水,卫星观测表明,无论什么时候,地球表面都始终有30%的地区被云雾覆盖。
在夏秋季节,即使一块不太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也有10万升左右。
而在浓雾中行走的人,都有过被雾水打湿头发和衣服的经历,可见雾中的含水量不可低估。
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空中丰富的水资源,使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想出了许多办法。
③加拿大的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多雾又盛行风的地方,在离地面2米处,将双层的有1平方毫米小孔眼的尼龙布网,架设在与风向垂直的地方。
当浓雾经过尼龙布网时,约有80%较大的雾滴被孔眼捕捉住,经碰撞合并后凝聚成大水滴,这些水滴顺着尼龙布网流到下面的水槽中。
当网的大小为4×12平方米时,最多的一天可从雾中取水700多升,平均取水量为237升。
④德国不莱梅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设备,能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
这种可移动的装置体积只有1立方米,每天大约可提取1000升饮用水。
该设备的核心是一种能像海绵一样吸收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剂(如碳或其它聚合体)。
水被吸附后,采取物理的方法(如阳光照射),使得水从吸附剂中蒸发出来,凝结到凝结器上,再经过消毒和加入矿物质等流程,水就可以饮用了。
这种设备尤其适用于只有海水、成水或地下水被污染的地区。
当有雾出现时,设备采集水的效率会成倍提高。
⑤西班牙科学家曾在特内里费岛上建成一座温室,为了解决温室内植物的灌溉问题,科学家将岛上潮湿的空气吸入温室之中,再将温室的四面墙和屋顶进行降温冷却,潮湿的空气便在冷凝的墙体上变成小水珠,汇集起来。
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且还能供人畜饮用、洗涤等。
⑥当然,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最有效的措施,当属人工增雨——将云中的水分转化为降雨。
目前人工增雨的手段主要是用高炮、火箭或飞机将碘化银、干冰送入云中,经催化反应后,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变大,成为雨滴,降到地面。
20世纪末,我国在干旱的黄河上游地区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工增雨行动,共增加"人工降水"30多亿立方米,遏制了黄河上游降水连年减少的趋势。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8期有删改)14.试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15.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16.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第④段加点词"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17.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污染,请你举出生活中两个浪费或污染水源的例子。
(2分)(三)阅读《影子里的父爱》一文,回答18—21题。
(共8分)①今年夏天,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气温达到37℃,热得最凶那天,诊所里开着空调也抵御不了汹涌而来的热浪。
小护士不停地向地上洒水,以获得一点清凉。
但我仍感觉透不过气来。
小护士指着窗外说:"看看那些进城来卖菜的农民吧,他们一直在烈日下晒着呢,你应该满足了。
"正说话间,几个人抬着一个病人进来了。
②病床上躺着的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双目紧闭,面色潮红,完全处于昏迷状态。
床边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边哭边对病人喊着:"爸,你怎么了?!你怎么了?!"③我为他量了体温,看他的舌苔,发现没有什么大碍,只是中暑了,就给他打了一针。
看着还在一旁哭泣的小男孩,我说:"别哭别哭,你爸没事,一会儿就好了。
"④男孩听我这么说,才放心了。
边说着谢谢边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然后从布包里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币。
孩子数着钱:五毛、六毛、一块、两块......他把那些毛票递给我说:"医生叔叔,一共七块三,够不够我爸的药费?"孩子的脸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看着他饱含真诚仰望我的眼睛,我忽然对他产生了好感,就问他:"你挺壮实的,你爸中暑了你居然没事儿。
"孩子说:"天太热了,街上没有树,我们也没有伞,我爸怕我晒着,就让我蹲在他背后的影子里。
后来他就晕倒了......"⑤听着孩子的诉说,我的心被震撼了。
就在这时,小护士进来了。
她告诉我,我父亲刚才来过诊所,见我忙,把东西留下就离开了。
我从她手里接过父亲送来的东西:一把遮阳伞,还有一小瓶仁丹。
手里握着这些东西,想着父亲,我烦躁的内心蓦地清凉无比。
⑥那天,我想的都是"父亲"这个字眼。
想着每一个做父亲的,都会把关爱子女当成一种人生习惯。
生活条件好一些的父亲,会记着在这烈日炎炎的天气里为孩子送一把遮阳伞,一瓶提神的仁丹,而像那位中暑的父亲,尽管他贫穷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也会把影子作为庇护孩子的一片阴凉。
18.选文第①段画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19.选文主要写中暑的父亲,为什么后面又写到我的父亲为我送伞和仁丹的事?(2分)20.怎样理解选文第⑤段划浪线的句子"我烦躁的内心蓦地清凉无比"?(2分)21.选文中说"每一个做父亲的,都会把关爱子女当成一种人生习惯。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请你写一句赞美父亲的话,表达出你的真情。
(2分)(四)阅读《跌倒了也要笑》一文,回答22-25题。
(共8分)跌倒了也要笑① 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梭"。
1901年,他54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
他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
他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
② 跌倒也要笑,是苦中作乐的顽强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早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即便壮志未酬,也会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