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思》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未来之思》读后感《未来之思》读后感最近在学关于自然的课文,这章《未来之思》与学的课文是有些关系的。
而碰巧我最近也在看一本科幻小说《三体》,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又听了一个关于宇宙的物理讲座。
这么多有趣的事碰在一起,于是让我把这篇文章重新拿出来写了一遍。
首先谈课内的两本书上的文章。
《敬畏自然》、《地球上有生命吗》和《疯狂的地球》,第一个是议论性散文,其表达的主旨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敬畏而非征服。
后两者是小说,讲述的都是未来的地球。
包括《三体》在内,这三篇小说都富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在这科幻色彩中也能让人思考到一定的东西。
也许是对地球前景的担忧,也许是对人类所作所为的反思,也许是对地球以外生命的憧憬。
然而,我却从大多此类文章中感受到更多的悲观色彩。
再来说说物理讲座,物理讲座讲述了关于宇宙的物理知识,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这几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人站在宇宙之中,实在是太过,太过渺小。
从这种角度思考未来,我觉得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存在的理由。
难怪写《敬畏自然》的人是个哲学家。
总结一下,简单来说,我们要能对未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真的得有很多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篇:胜利共青团未来十年发展之浅思抓紧机遇,迎接挑战,迈向西部,实现大跨越——胜利共青团未来十年发展之浅思一、未来十年,胜利共青团将迎来资源丰富、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今年9月份,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对西部勘探区域进行了战略调整,把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的柴达木,甘肃的敦煌等盆地的38个区块划给了胜利油田,使得胜利油田的探区面积增加了13万平方公里,资源量增加了27.6亿吨,油田总的探区面积和资源量分别达到了20万平方公里和150亿吨。
这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推动油田科学和谐发展,实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愿景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样,对于胜利共青团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有可能推动胜利共青团铸就大跨越的一个里程碑。
根据宁龙书记所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价值理论”,“资源创造价值,价值决定发展”。
资源的大量增加必将带动整个油田规模的扩大,使企业可掌控和可运行的资源迅速增加,共青团组织可以获得和利用的资金、政策等都将更加宽松。
在油气资源空前丰富、企业实力空前壮大的强力支撑下,未来十年,胜利共青团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持续发展的难得机遇。
二、未来十年,胜利共青团将实现从胜利本土向西部扩展的 1大跨越胜利油田的探区面积增加了13万平方公里,资源量增加了27.6亿吨,这是多么惊人的数量。
在胜利油田向西部大进军的宏伟步伐带动下,既要保证胜利本土油区勘探开发持续稳定、国际市场不断拓宽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西部新区勘探开发进程,所以,未来数年内必将扩大建制、设备、设施、人员等,胜利共青团的覆盖区域、覆盖人数将得到很大提升,这既是胜利共青团实现大跨越的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做好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青年干部职工必定是西部勘探开发的主力军,西部新区的团员青年人数将占很大比例,团建整体工作重心将向西部新区倾斜。
在构建新的团组织、吸纳新油区团员青年、提高青年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打响胜利共青团品牌等方面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创新建设。
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课题,如:常年离家千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增强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做好针对性的青工思想工作,使其能够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保大家、踏实在西部热土上多做贡献;如何帮助青年搞好与当地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针对西部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帮助青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保证正常生产;如何克服西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困难,帮助奔赴西部的青年解决婚恋问题等,这些问题将是对共青团工作的考验,也对青年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将是保证未来胜利共青团活力的根本途径在今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以精炼的语言表明了党中央对加强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存在问题的充分认识,和应对新形势下整治问题的决心,这次会议决定了在未来数年内,党建工作必将会持续加强、创新深入。
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增强基层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党历来重视党建带团建工作。
因此,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新时期的团建工作必将紧紧跟随党建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实现新的跨越。
重点是保证共青团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共青团组织凝聚力不强、被边缘化的因素之一,是团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降低。
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党内一些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决议》中关于问题的措辞非常强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导致了党的形象受损、威信降低。
在共青团内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是不断提高青年工作者的思想觉悟,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加强团内民主和群众监督,确保各级团组织的带头人切实以身作则、当好领头雁。
在如何增强队伍先进性方面,我个人认为团员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人人都是“经理”那么人人也都不把“经理”当回事了。
应当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从现有的团员青年中考察、筛选、集中一批有正气、有思想、有学识、有能力的优秀青年,把他们紧密团结在团组织周围,成为团的基层工作骨干,在工作中能够冲锋陷阵、扛起大旗,为其他团员青年作出积极表率。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团青工作小组这两个重大决策将给胜利共青团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以前的共青团是在匀速前进,那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团青工作小组的计划则是能够推动胜利共青团飞速前进的强劲助推器,是胜利共青团速度曲线表上的转折点。
我本人是“百人培养计划”中受益匪浅的一员,在看到自己个人进步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这一举措将是有力增强团组织威信力和凝聚力的利器。
毛主席认为,党主要干两件事:出主意和用干部。
(大意,非原话。
)以前,共青团只有在“出主意”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现在,有了“百人培养计划”,胜利共青团在“用干部”上也能够发挥充分、积极的作用。
这既给广大有志青年创造了“天梯”,也给团组织打造了“金衣”,又为局党委分担了选拔人才的重任,还为油田发展挖掘出了宝贵人才,可谓是一箭“群”雕的“绝招”。
有了这一“绝招”,优秀人才将会自觉向团组织靠拢,团的号召力将会空前提高。
团青工作小组这一重要方案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团的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大力将已离团的青年集中团结在团组织周围,保证了即使是人数少的基层也享受到团的温暖。
这一举措将极大促进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保证根基扎牢、深入人心,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信赖。
第三篇:【学子抒怀】开复思语——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学子抒怀】开复思语——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作者:何城:信息工程学院更新日期:2014-12-28开复思语——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就读大学时,你应该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临到毕业时最大的收获就不再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早就听说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几封信了,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拜读,没想到就这样搁置下来竟渐渐淡忘了。
后来看到书店打出广告牌,说开复博士的《一网情深》-与中国学生的对话开始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心里确实激动了好一阵,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又放过了机会。
前几日逛街路过书店,偶发现热销的广告依旧在,心头的愿望再起,于是急忙冲进去,径直奔向目的地。
似乎是很久没有对某本书、某类杂志疯狂过,但看到李开复的几本书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每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做人之道,成功之道,好似清醒剂,清除着生活中弥漫的烟雾和毒气。
掂量了半天,尊重了自己的第一志愿,选择了《与未来同行》。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喜欢书的人,但是却很少买书,也许是不懂得如何珍藏好书,如何将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总担心一旦到手的东西就会慢慢被束之高阁而贬值。
以前也翻过不少励志类的书籍,但也只是翻过,往往随便看过几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总觉得条条框框的大理论纯粹只是知识的摆设而已。
可是购买开复博士的书的愿望却是如此地强烈,是书好呢?还是人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有变化了呢?现在我竟能静静地品尝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如同精神食粮让人想拼命地食用,想迫不急待的剖开自己的精神层面,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
(二)我们的生活似乎日子就这样如流水慢慢的逝去,让人感觉不到变化的存在,也许是因为习惯。
是的,面对困境,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无奈,我们没有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习惯,习惯等待,习惯被动,习惯现存的一切,所以我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长大和变化,我们开始对校园的海报、宣传板视若无睹,甚至还会对身边那些学弟学妹们的激情与追求嗤之以鼻。
是的,我们的心思的确变了,宿舍不再有卧谈会,课堂能赶得上博士生的待遇,找工作的一拨又一拨,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考研的夜以继日,一分钟恨不得掰成60等份用。
纷乱的生活,似贫乏,似忙碌,又似浮躁的日子早已将纯净的心思搅成一团,再加上网络的冲击,一切都变得无序与混乱。
想要听到心灵深处的呼唤已成为不可能,现在的我们似乎很难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某个问题,更多时候给自己一片净土,以为就是给自己一个沉思和遐想的空间,却发现带来的竟是茫然与手足无措。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的时代竟这样渐渐离我们远去……(三)成功的源泉—思考开复博士五岁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的目标:“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此后,他以此来衡量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先后做出很多重要的决定,包括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两年的年资加入苹果公司,放弃微软7年的人脉和比尔的信任投身google等等,他始终明白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以他成功。
也许这些成功人士离我们永远是那么遥远,所以我们也习惯了漠视。
可是细细品尝,总觉得他们的眼睛似火眼,一眼洞穿千里,而我们却永远在小旋涡里转悠;他们精心设计好自己发展的每一步,而我们却总是习惯边走边看随遇而安;他们永远积极地追求进步,从不停歇,而我们总想更多地享受生活以不妄白走一趟世间。
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让我们太喜欢过“习惯”的生活,是什么让我们永远走不出去……是不善于思考吗?这个答案我有点相信了。
同学拿到书看到封面后的第一眼就说,这一定是个很成功的人,你看他眉宇间透露出来的英气与睿智,那双眼睛在厚重的镜片底下一样具有极强的射杀力,让人不敢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