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茶的文化情结

中国茶的文化情结

中国茶的文化情结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哪一种饮料能够与茶相比。

茶可称之为大俗大雅,老百姓将其作为解渴的饮料;文人雅士将其作为登得大雅之堂与骚人墨客诗词唱和的题材。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文化的故乡。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并传承茶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品茶发展一、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始于神农,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在我国西南地区就出现了野生茶树。

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

将茶作为饮料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王褒的《僮约》,其中记载“武阳买茶”。

正史中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但《汉书地理志》中长沙国下有“茶陵”,可以推断西汉时期在南方个别地区有茶叶种植,并已成为人们的饮料,东汉时期饮茶较为普遍。

从秦汉开始,茶的药用功能逐渐被忽略,日常饮用功能得以凸显。

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成为交际待客的载体。

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

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

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吃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的功效及作用1、医药上的功能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

《本草拾遗》中还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这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还有明目功能。

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

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

古代文献《本草》《药书》和《茶谱》等著作中都谈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少卧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的精神作用我国唐宁以来文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劳荣,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颜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

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地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

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品茶之时给人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的心灵体会,是以有了道教以茶助修炼,佛教以茶助禅定。

在品的过程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

某文人曾说过:“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境界”,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从而更睿智的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闲暇之时,呼朋唤友与老巷、街道、茶肆旁喝茶叙情,天南海阔,无所不谈该是何等的神清气爽、心情舒畅啊!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中“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敢夸”是对茶的精神作用的最完美诠释。

三、茶的泡与品泡一盏好茶好茶叶、好水、好茶壶缺一不可。

其中水直接影响茶的味道。

水讲究活、甘、轻、清,一般用天然水,如泉水、雨水、露水、雪水、江河湖水、井水。

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古代人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泉水清冽,“无根之水”纯净,正是古代人对美的追求。

泡茶的整个过程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1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2观音入宫(落茶):把茶(铁观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3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4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5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6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7鉴尝汤色(看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8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

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一杯好茶泡好之后还要会品才能真正体会到好茶的味道。

唐宋茶诗词中有三种品茶意境。

一是“有我有茶”之境,是我寄情与茶和美。

二是“茶我同一”之境,是我与茶融合为一个整体。

三是“无我无茶”之境,“我”与茶都已融入了天地之间,世界一片空灵,万物与我同一,亦即“天人合一一”的最高境界。

唐代元稹曾言“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正是一绝佳的品茶之境。

《七碗茶》诗更是将品茶描述的妙趣横生: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的大致意思是: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写出了茶之美妙。

四、茶文化的未来1、茶文化的现状(1)茶在当代除了作为礼物被赠送外,最大的用处便是日常解渴,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2)随着大批量工业化机器生产,许多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茶的加工周期缩短,加工程序简化,市场质量下降,降低了原有的吸引力。

(3)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精神作用逐渐被忽视,茶文化面临停滞和被遗忘的危险,同时,茶文化还缺少足够优秀的继承人。

2、解决方法(1)发展茶艺、茶道,进行茶文化的普及(2)将茶文化加入教科行列,熏陶学生,了解茶文化(3)政府制定相应措施,规范茶生产环节,同时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

小结:茶品即人品。

茶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无论是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功效,还是泡与品的美好境界,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茶文化,让茶文化的芳香历久弥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