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7)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1)国际关系发生的原因:国家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2)国际经济学考察的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对双方造成的影响3)国际经济学要说明的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7)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3)国际收支研究4)外汇理论研究 5)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6)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研究 7)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3.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p13)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4.绝对利益说图解(P15)从图形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绝对优势,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X,B 国则为Y。
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XoYo,B国为Xo’Yo’,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产品 B国只生产Y产品,两国是生产点分别为Xo、Yo’,A国出口X产品向B国交换Y产品,B国则相反,消费点为C、C’,两国均受益,世界的福利也因此得到提高。
5.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p21)(一)假设前提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A.B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劳动价值论成立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受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二)基本内容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
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样的资源,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 产品,原国内交换比率分别TA TB(A、B点的切点),分工前A、B两国国内生产组合、消费组合点分别为A、B。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A国表现为A点上移至A’点,放弃部分的X产品生产而增加Y产品的生产,B 国表现为从B点下移至B’,放弃部分的Y产品生产而增加X产品的生产,两周均衡价格相等,按1:1进行国际贸易,A国用CE的Y产品换EA’的X产品,B国用C’E’的X产品换E’B’的Y产品,A国Y2A’为本国生产,A’E为进口,CE 为出口,B国X2B’为本国生产,E’B’为进口,C’E’为出口,Ⅱ高于Ⅰ,Ⅱ’高于Ⅰ’,表示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6.利益的合成分析与评价(P25)比较利益的分解:比较利益不仅是属于贸易双方,可以被分解:得自交换的利益---单纯贸易带来的利益得自分工的利益---专业化分工带来利益7.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结论(P29)射线离哪国的国内价格线越远,则该国加入国际贸易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条射线离哪个国家的国内价格比率线越近,则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便越小。
8.提供曲线(p31)提供曲线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等人提出。
提供曲线图是较为复杂的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方法。
提供曲线的基础是:供求相等决定价格。
提供曲线: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
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的集合,两国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确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
9.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推导(P32)10.贸易条件(P35)A国、B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便是国际贸易的价格,即贸易条件。
11.出口的贫困增长(P37)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
生产可能性曲线从PPC1向外扩张PPC2,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外移到A’,生产增加的同时,贸易出口也因之得到增长,但是贸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世界价格线在该国生产扩大、出口增加后发生变化,从TW移至TW’,斜率变化即价格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即单位出口换得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即消费点从C下降到C’条件:1. 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离开单一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该国经济便会陷入困境。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出口占世界销售量的很大份额。
3.产品价格弹性小,价格下降并不意味着销售量的大幅度上升。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12.H-O模型(p44)前提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2*2*2模型。
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3.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充分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4.两个国家最大的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个是资本存量丰富的国家:资本的报酬—利息率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丰富的国家:劳动的报酬—工资率较低5.在两种产品中,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一种是资本密集型。
6.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被抽象掉,不予考虑。
理论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应该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反之,如果一国的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13.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P53)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法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
14.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P56)⑴ 人力资本说的基本内容与评价⑵ R&D学说的基本内容与评价⑶ 信息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15.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P56)16.同质产品(P65):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的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
17.异质产品P65):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18.关税的基本概念(p87)关税: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9.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P89)一.征收关税前后福利的变化:⑴.生产者剩余增加了 1 ⑵.消费者剩余减少了 1+2+3+4 1:转移到生产者手中 3:政府征税的财政收入 2+4:为净损失2:原有的消费Q1Q3原本可以以低价Pw购买,现在转成从本国以高价购买4:征收关税后,价格升高,原有Q2Q4的消费转为不消费的损失。
---无谓损失二.经济效应:1.保护效应:征税,价格升高,生产增加。
其数量为图中的Q1Q3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Q2Q4,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即Q1Q3与Q2Q4之和。
4.税收效应:政府对于进口征收关税的财政收入。
在图中这部分税收为PwPt ×Q3Q45.国际收支效应:因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即外汇的节约。
其数量等于(Q1Q3+ Q2Q4 )×OPw。
----小国不能改变世界价格20.进口配额(P95)进口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阻碍贸易自由进行的措施,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措施:对商品的进出口实行直接的数量或金额的限制。
间接措施:进口国订立非常严格的各种产品标准,使出口国无法顺利完成交易。
21.进口配额与等效关税的政策含义比较:(P96)1)实行进口配额的结果是价格的调整,而实行等效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的调整。
2)实行进口关税时,政府会得到财政收入,实行配额是,进口许可证若采用拍卖的方法,则拍卖收入归入政府财政,但易导致进口商寻租行为的发生。
3)进口配额限制,能够进口的数量是明确的;但实行进口关税的结果无法掌握---供求结果的变动无法掌握。
22.幼稚产业(P98)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的水平而自立,从而形成良性发展。
23.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p103)⑴有效保护:对受保护行业单位产品附加值增加率的保护。
⑵附加价值的含义是指最终产品价格减去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即进口投入后的价值。
⑶公式;EPR=(V’-V)/VV’:有关税时的增加值=产品关税价-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价格 V:不征收关税时的附加价值(增加值)理解:(V’-V)因关税的保护增加的那一块净附加值用这块净增加附加值/不征收关税时的增加值,即为关税的有效保护率24.外汇定义:一国货币当局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行支付的债权。
25.汇率定义: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例。
汇率的标价法:(了解一下)1.直接标价法 用本币表示一定单位外币﹩1=6.1308RMB2.间接标价法 用外币表示一定单位的本币1RMB=0.1631 ﹩3.美元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美元为标准来计算应该汇兑多少他国货币的表示方法,而非美元外汇买卖时,则是根据各自对美元的比率套算出买卖双方货币的汇价。
26铸币平价说是金本位以黄金为货币制度基础的产物。
这一学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即铸币评价,它是汇率决定的基础。
27.传统购买力平价说:买力之比。
购买力评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类。
前者为在每一时点上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比,后者为两国都存在通胀时,汇率为基期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E=Pa/Pb-每一时点上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比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Et=E0{(Pat/Pa0)/(Pbt/Pb0)}-两国都存在通胀时,汇率为基期汇 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