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测试问题解答
一、测试概况
2011年8月2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布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V2.11a001(β测试版)”,截止到8月30日课题组收到10所高职院校的测试报告。
同时接到电话咨询、电子邮件、网上留言等提出的修改问题或建议有记录的约77次,共80个问题。
课题组对收到的问题或建议,已经向当事人作了反馈。
一些省和高职院校对这次测试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专门人员实施平台测试。
如山西省下发了《关于测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软件包V2.11a001(β)版的通知》(晋教高函[2011]30号)文件,要求全省各高职院校尽快下载软件包进行测试,并委托山西省高职院校评估数据中心搜集整理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反馈给课题组。
浙江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所提交的测试报告,既肯定了11版平台改进的内容,又提出了测试中遇到问题,并就如何改进提出建设性建议。
值此,我们向进行了测试并提出修改问题或建议的高职院校、教师表示真诚的谢意!
现将一些共性问题作一个统一解答。
二、字段方面
1、表1.6中字段“任职时间(年)”是填年份,如2009年;还是实际年数,如2年?
答:任职时间是指担任该职务的年份。
已将该字段修改为“任职年份”。
2、表1.6机构设置中教职工数(专职/兼职):如果人文系教师在工商系上课,能否理解为其在人文系属于专职、在工商系属于兼职?或教务处某行政人员,能否理解为其在教务处属于专职,若其在工商系兼课,属于工商系兼职?关于外聘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来自其他学校或行业企业),定为专职还是兼职,或不属于“教职工”范畴?
答:1.6 机构设置,主要采集本校教职工的行政归属。
因此,学校必须明确每位教职工所归属的职能部门和专职岗位。
若其还承担其他部门工作,即为兼职。
外聘的兼课、兼职教师都不属于本单位的教职工。
3、如何界定教学用计算机,教务部门、阅览室等所用的计算机是否属于教学用计算机?
答:与“高基4-1-1资产情况”表的统计口径一致。
4、表4.1 校内实践基地“被列为实训基地项目”是否应为“被列为实训项目基地”?
答:“被列为实训基地项目”此字段是反映某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整体的立项建设情况,而不是指该基地是否有实训项目立项。
5、表4.3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中字段“建立单位”应是“鉴定单位”。
答:建立单位是指审批同意建立该鉴定站的部门或机构。
而“鉴定单位”容易被误解为该鉴定站的名称。
6、专业教师不能区分其主要服务专业,建议在表“6 师资队伍”中加入所属专业,提高对师资队伍情况的判断精准度。
答:可按注释57,在“专业特长”字段体现。
7、在7.1专业设置中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是否可以重复?
答: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可以重复。
具体到某个专业是否具有双重身份,视该专业实际命名情况而定。
8、校内兼课人员在7.2开设课程表“所属系部”是任职部门还是教学部门,如果该老师上几个教学部门的课,如何填写“所属系部”?
答:校内兼课人员不论在几个教学部门任课,都有自己编制所属的部门。
对于非教学系部的兼课人员,其“所属系部”就是本人的任职部门。
如教务处长可以在教学系部承担授课任务,但他的“所属系部”是“教务处”。
9、表7.3“职业资格证书”新增的“人数”字段,统计的范畴请具体说明。
答:指本学年度所有高职在校生,不局限于毕业生。
且采集的是分专业的获取不同等级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简单说,就是每个专业的在校生(不分年级)获取的不同等级证书的人数,按实际发生数填写。
10、表7.3与表4.3是否可以合并,在汇总数据中反映相关指标。
答:两表采集角度不同。
为保持平台结构相对稳定,今年不再作调
整。
11、关于产学研、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的数据项有多处交叉,在填写时容易造成相关各表之间数据的不吻合。
答:上述数据项在不同指标采集的角度不同,交叉是必然的,数据当然也不会相同。
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这些字段的涵义。
如顶岗实习,在4.2校外实训基地,包括所有基地、所有参与顶岗实习学生(不仅仅是毕业生)且时间在半年以上;在7.4顶岗实习,强调的是实习的“主要单位”和“主要岗位”,而实习时间应按实际情况填写,不受“半年以上”的限制,故字段设置为“实习时间(月)”;而在7.5产学合作,强调的是在主要合作单位(不是所有顶岗实习单位)“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数”,包括所有在校生且不受半年时间限制,旨在反映校企合作情况。
12、表9.1.1与表7.6.1重复无意义。
答:两表采集角度不同,7.6.1是从专业角度;9.1.1是从学校角度,两者有所差异。
上述三问比较类似,需要说明的是,在平台数据采集中适当的冗余和交叉是有必要的。
因为平台不是报表,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管理。
从不同角度进行采集所带来的冗余和交叉,有利于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利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当然,过度的冗余和交叉是没有必要的,是应当避免的。
13、表9.1.2报考本校原因是否几个项的值加起来为100%?
答:对,7项的百分比之和为100。
14、如果是毕业实习课程,教学计划规定课时数是480,但有10位教师同时带这个班,那这10位教师的计划课时数都填480,还是各填48?
答:对教学计划课时数而言,不论是多少人上课,课时数不变,就本题而言,即为480;在操作时,10人中有1人填480,其他9人为0。
对教学工作量而言,则根据学校制定的有关课时分配规定处理,如按规定权重计算等。
15、没有课的老师在平台6表即师资队伍中要不要出现?
答:平台6.1,反映的是学校专任教师情况,不管在本学年度是否承担教学任务,都应采集。
但因其在本学年度没有授课任务,故在7.2表中就不会出现。
16、表9.7 获奖情况只是学生范围吗?
答:获奖范围包括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若学生获奖,其指导教师姓名可写在备注中。
三、技术方面
1、正式版出来会不会和现在的测试版有很大的不同?
答:我们已经对高职院校在测试后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了研讨,并对测试版作了相应的修改,这才形成正式版。
两个版本结构今年不会变动。
为便于两个版本之间的数据转换,我们已提供了“一键转换”功能。
2、我院已经用2010版采集2011年数据,两个版本之间的数
据能否转换,直接复制将10版数据粘贴到11版?
答:因两个版本的结构、字段都有所不同,后台技术也有所不同,因此,不提供两个不同版本之间的数据转换,请用11版平台采集数据。
3、表9.2.1是汇总表,为什么对口率不能从7.6.2中自动生成?
答:因为两个字段的数字单位都用百分比,因此不能自动生成。
4、表8.6中教师“在研课题”如何填写?
答:一个教师可以有多行数据,可参阅已增加的2个说明。
5、我院英语教学以系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打破了专业的概念,在填报表7.2时,是否可以自定义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方向代码和专业方向名称:如自定义专业代码“777777”?
答:在单机版中,学校可以自定义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并在第11部分进行补充说明。
6、7.2“专业设置”表中分“计划课时数”和“实际课时数”,能否只填一栏数据?
答:两个数据项各有各的含义,不可以互相替代。
7、表2.2中字段“关注教学和学生情况(次)”所输入内容的属性是否为数值型?
答:是为数值型。
8、表6.x.2(x=1,2,3,4)的“总课时量(学时)”是由7.2开设课程表的“教学计划规定课时数”还是“实际课时数”汇总生成的?
答:此表数据来源于7.2开设课程表中的“实际课时数”。
9、表7.1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年)”对于五年一贯制学生如何填写?
答:填5年,并在第11部分进行说明。
10、7.2开设课程表:如果一个老师两学期上同一个专业同一年级同一门课,是否只写一行数据,课时数相加。
答:是写在一行内且课时数相加。
11、表5.1中的社会捐赠数据是从表9.5中汇总出来的,但是两个表的统计时间有差异,造成了数据不一致。
答:已将5.1经费收入中的字段“社会捐赠金额”自动生成“合计”取消,修改为手工输入。
12、表9.1.2报考本校原因的数据难以采集。
答:今年按实采集,并按说明1做好相关工作,到明年采集时就没有困难了。
13、表1.3 2011年招生计划中“全日制高职专业设置数(个)(不含方向)”和“全日制高职招生专业数(个)(不含方向)”是否可以从7.1专业设置表中汇总产生?
答:不能。
因为7.1专业设置中字段是“2011年是否招生(含方向)”,而1.3 2011年招生计划中的2个字段都不含方向。
14、表7.2开设课程中,如果教材为自编讲义,如何填写“出版时间”和“出版社”?
答:“出版时间”可以填写讲义首次使用时间;“出版社”可以填“校内自用”。
或者这两个数据项都不用填写,可以为空。
15、表6.1.2、6.2.2、6.3.2、6.4.2中教师“总课时量教学工作量”字段数据来源自表7.2中“实际课时数”,数据会存在小数,是否需要保留1位或2位小数?
答:保留1位小数。
16、表7.2中可填写区域的行数不够,怎么办?
答:允许填写的行数已经扩充到440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