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家庭
• 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的团体。 • 中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认为:“人类的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等
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
识记: 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
Thanks
个体婚家庭的特征
由偶婚制转化为单偶制,家庭中的婚姻关系更为稳固 ,家庭也因此具有了生殖、性以外的更多的职能,被赋予 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如经济的价值与职能、经济的意义、 政治的功能、政治的意义等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除 了血缘、婚姻关系 外,还有财产分配、权力分配的关系 。 因此,个体婚家庭具有与以往家庭形态不同的特征。
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
划分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家庭
成员的分类和家庭成员的多少。家庭成员的分类
构成了家庭的类型结构;家庭成员的多少构成了
家庭的规模结构。
家庭结构有不同的分类,按家庭的代际数量和亲属关系的特征分类 是常见的家庭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类型。 • 1、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两人组成的家庭。包括夫妻自愿不育的丁克
如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 庭。
——沈崇麟《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
(二)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
• 1、小型化趋势 • 2、核心化趋势
四、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的概念 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的角色在共同 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 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家庭关系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 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
(二)家庭关系的特点
• 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它的维系更主要的是依赖于爱、 共同的情感、道德、心理因素等,这是家庭关系最主要的特点。)
• 2、家庭关系最为持久、稳定。
• 3、家庭关系表现出一种其他任何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连续性和承先启后 性。
。 • 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二、家庭的起源和变迁
路易斯▪亨▪摩尔根
" 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 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 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本 身也从低级的形态向高级的形态进 展,最后脱离一种形态而进入另 一 种较高的形态。“
———《古代社会》
家庭出现以前的人类两性状态
• 摩尔根根据家庭形态与亲属制度相互关系的原理, 认 为人类在刚刚脱离动物界的童年时期,即蒙昧时代的早期, 曾实行过长幼不分、辈分不分的“血亲杂交”。
(五)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
• 从数量上来说将趋于简单化。 • 从交往密度上来说将趋于减弱,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呈开放化趋势。
四、家庭的功能
(一)概念
又称家庭职能。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 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类别
生育功能
固有的功能 性生活功能
家庭的功能
抚养赡养功能
历史的功能
情感交往功能 物质生产功能 教育功能(如儿童社会化和家庭成员的相互教导)
(三)家长制
男子彻底掌握了统治女子、支配女子、主宰女子命运的 权力,男子是家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 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从属的不平等关系。子女婚姻 也依照“父母之命”缔结。家庭中等级森严,父高于子, 夫高于妻,嫡妻高于庶妻,嫡子女高于庶子女,嫡长继承 为先,等等。
(四)继承制
在父系制度彻底战胜母系制度后,家庭的概念变成了男 性长者率领下的一个亲属群。家庭财产则按这个男性长者 的意志传给子女。起初是儿子和女儿一起继承父亲的财产 ,以后,儿子单独取得了继承父亲遗产的绝对权利。人死 后,财产传递给儿子,长子还具有更多的继承产业和家族 权力的权利。血统的观念逐渐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准则之一。
(五)社会民主制度建立以后个体婚家庭的变革
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个体婚家庭获得了男女平 等、自由婚制的实行、家长制的瓦解等方面的变化,进 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体现民主、平等关系的真 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实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
三、家庭结构
(一)家庭结构
•
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
• 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中坚决否认原始时代曾有过 杂乱性交和群婚阶段存在,认为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就是 一夫一妻制。
所谓群婚制,又叫集团婚姻制,是指原始社会中一定 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其本质 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肯定了摩尔根
• 3、祖孙关系。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关系。
• 4、婆媳关系。是由姻亲而结成的一种家庭关系。
(四)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分析
• 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中的代际 情况、家庭传统及背景)
• 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发展状况、法律和 道德风俗、宗教)
家庭
• 家庭是如何产生及一步步演化到如今的一夫一妻 制的?
• 了解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等基本知识 • 为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有关章节提供条件
*
目录
家庭的概述 家庭结构 家庭关系 家庭的功能
一、家庭的含义及特征
对家庭含义本质的认识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 K.马克思、F.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 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 的关系,也就是家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 间的联系环节”。
• 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和H.J.洛克在《家庭》(1953)一书中提 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 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 个共同的文化”。
(三)家庭关系的类别
• 1、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 被称为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
• 2、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 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是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它有 不可选择性、永久性、特定的权利与义义务等特点)
婚姻家庭的变迁
两性关系的发展
群婚杂交 专偶制
无限制的群婚杂交:血亲杂交
血婚制 伙婚制
有限制的血亲杂交
一夫一妻制度
偶婚制
血婚制家庭
血婚制家庭,又称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 形式。始于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是指 在同一原始群体内, 同一行辈或同一年龄阶段的男女即使是兄弟姐妹互为夫妻的 (同辈而婚)集团婚姻形式。它是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人 类两性关系史上产生的第一个禁忌原则。这一规则排除了纵 向的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直系血亲间的两性行为;
二阶段,亦是群婚的高级形式。
偶婚制家庭
偶婚制家庭,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 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 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家庭形 式。它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 间环节,属于个体婚。产生于原始社会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 的交替阶段,盛行于野蛮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
家庭、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以及上未生育的夫妻家庭。 • 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3、主干家庭。有两代或者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
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如:父母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4、残缺家庭。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
的家庭。 • 5、隔代家庭。指(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家庭。 • 6、联合家庭。指家庭中有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
(二)等级制
个体婚家庭是财产私有制的产物,因此家庭必须按 照政治权力、经济地位的对等而相互组合,“门当户对 ”成为联姻结亲的根本条件。婚姻关系成为政治经济利 益的一种交易,很难摆脱社会等级制的约束。专制主义 的政治制度造成了各等级间的敌视和隔离,因此只有属 于同一阶层等级的人才互通婚姻,建立家族间联系。在 专制主义时代,世界各国都实行着禁止不同等级的人互 通婚姻的制度。
娱乐功能(如儿童游戏和家庭成员的闲暇生活) 宗教和政治功能(家庭的附加功能。如家庭作为一个
“小型政府” 和家长的权力)
*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性影响) • 2、社会制度和法律。 • 3、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 1、生育功能逐渐退化。 •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 • 3、消费功能从平均到多元。 • 4、教育功能分化。 • 5、赡养功能弱化。
两性行为只能在同一行辈的男女之间进行。
伙婚制家庭
伙婚制家庭,又称亚血缘家庭或普纳路亚家庭,是原始 社会蒙昧时期的高级阶段所存在的群体婚姻家庭形态。它仍 是同辈分男女之间的集团婚,但是却从两性关系中排除了兄 弟姐妹。起初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后来又逐步排除了血缘 关系较远的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因而其成为群婚制发展的第
对人类历史时期所划分的三个时代。
• 蒙昧时代 :人类的幼稚时期,
以顺应自然条件为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野蛮时代 :基本上是原始氏族
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期。
这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
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
物生产的时期。
• 文明时代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
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 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明时代 的第一种社会形式是奴隶制,继之而来的是封建主义制度和 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