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楼桩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日期:2019年10月29日施工单位: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编制依据 (4)三、施工前准备工作 (5)四、施工组织 (6)五、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 (6)六、质量保证措施 (9)七、工期保证措施 (10)八、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0)九、施工防尘、防噪音措施 (11)十、成品保护方案及措施 (11)十一、电梯井引孔专项方案 (11)十二、边桩施工专项方案 (12)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项目位于口,分南、北两个地块,本次施工范围为北区6#楼、7A#楼、7B#楼。
其中,6#楼为22层高层,建筑高度为81.8米,7A#楼、7B#楼分别为15层,建筑高度为53.45米。
本工程的总桩数为1300根,约13000米,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900/1050KN,压桩终压力值为3000KN,设计桩长为10.5米/12.5米。
6#楼桩间距为1.5米,7A#楼、7B#楼桩间距为1.7米。
设计均为PHC400AB95管桩,桩端持力层为细砂层。
该工程有以下单位参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勘报告,现将各层土的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①层耕土(Q4-3ml):主要为以粉土为主组成的耕殖土,夹杂粉砂、粉质粘土,该层很不均匀、疏松,不宜利用。
②层粉土(Q4al+pl):浅褐黄~褐黄色,湿,稍密。
有蜗牛壳碎片,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中等压缩性。
局部夹粉质粘土。
③层粉质粘土(Q4al+pl):褐黄色,软~可塑,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④层粉土(Q4al+pl):浅褐黄~褐黄色,湿,中密~密实。
含蜗牛壳碎片,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中等压缩性,含少量小姜石。
局部夹粉质粘土等。
⑤层粉质粘土(Q4al+pl):褐黄色、稍灰褐色,软~可塑,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⑥层粉土(Q4al+pl):浅褐黄~褐黄色,很湿,稍密~中密。
含蜗牛壳碎片,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中等压缩性,含少量小姜石。
局部夹粉质粘土、粉砂等。
⑦层粉砂(Q4-1al+pl):灰黄~褐灰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碎片等,含少量蜗牛屑等,颗粒级配一般,局部夹细砂、粉土。
⑧层细砂(Q4-1al+pl) 灰黄~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级配一般,含铁质氧化物、少量小姜石、蜗牛碎屑等,局部夹粉土薄层和中、粗砂。
⑨粉质粘土(Q3al+pl):褐黄色、黄褐色,可塑,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偶见蜗牛壳,见姜石、钙质结核。
⑩粉质粘土夹粉土(Q3al+pl):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干强度中,韧性中,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反应。
见青灰色条纹,局部较多。
含大量黄褐色锈斑,偶见粒径约2cm钙质结核;粉土:灰黄色,湿,密实,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含大量黄褐色条纹、锈斑及青灰色条纹。
本次桩基施工按图纸设计要求需进入持力层不小于0.8米,达到第八层细砂层。
二、编制依据下列规范、标准、规程及文件为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的现行有效文件,施工现场必备,并严格按现行有效文件的要求组织施工,控制施工质量。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0G409《建筑地基与基础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三、施工前准备工作为了使工程能顺行进行,施工前要作好下面的各项准备工作:(1)场地平整:进场前使用挖机进行场地平整,平整完毕后使用土工布进行覆盖。
动土区域先将土工布掀开,施工完毕及时覆盖,做好现场扬尘管控。
(2)机械准备:根据施工方案,需配备挖机一台,静压式桩机一台,长螺旋钻机一台。
(3)电线敷设:需从主体单位生活区接入电缆,沿施工道路进行隐蔽敷设,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电线损坏。
(4)工人食宿:提前将工人食宿问题与主体单位进行协商,安置在其生活区,保证顺利开工。
(5)材料准备:根据施工方案,分别先将桩长9米、10米的桩批量生产,根据现场试桩情况合理调控桩长,材料应按照甲方要求堆放至指定位置,做好材料归类,同桩长的放置在一起。
2. 技术准备(1)仔细阅读图纸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组织人员进行会审,针对方案、人员、材料、机械、应急预案等进行准备。
(2)根据已审查批准的方案对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安全、质量交底,形成书面记录。
(3)准备好桩基工程沉桩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格,并安排好记录等。
同时,与甲方、监理积极配合工作,保证工程的实施。
(4)正式施工前必须先压试验桩,以确定桩长和贯入度等各种参数值并校验压桩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3. 施工测量准备(1)熟悉施工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必要时进行换算;(2)对投入本工程的所有计量器具按规定进行检定;(3)准备适量石灰、小木桩及铁钉等放样放线材料。
四、施工组织1、人员配置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项目部配备项目经理1名,技术负责人1名(主要负责现场组织协调、技术方案对接、解决突发事项),施工员1名,材料员1名,安全员1名,资料员1名。
2、主要施工机械及仪器(1)静压桩机1台,长螺旋钻机1台,全站仪1台,塔尺,水准仪,钢卷尺。
五、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桩材的现场验收(1)管桩运至现场后,报甲方及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包括:桩径、桩长等。
(2)桩验收合格后,做好记录及标识工作,并堆放至指定地方。
(3)桩验收时提供相应的合格证及检测报告。
(4)材料堆放要求:①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内;②同桩号的桩应堆放在一起,而桩端应指向一端;③多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堆放层数一般不宜超过 4 层。
(5)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材料进场验收:2、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引孔)→桩机就位→吊桩→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桩机移位。
3、施工测量及桩位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点并按照设计要求,根据已知基准点、水准点,现场引出建筑物四角轴线控制桩,并做成砼墩保护;按照桩位平面布置图,由轴线控制桩实地测放出桩位。
为保证桩位的准确性,在放线过程中,放点桩位间隔不得超于3个桩位。
对所放桩位进行检查、校核,确认无误后,在桩位中心点地面上打入一支竹片或钢筋头作标志,并以工程桩位点为中心,用白灰按桩径大小画一个圆圈,以方便插桩和对中;对已整平的地面要进行标高测量(特别是桩位处标高),做好记录,并交底至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
4、桩机就位桩位定位经过验收,压桩机安装调试完成后,应按设计好的行走路线行至桩位处,使桩机夹持钳口中心(可挂中心线锤)与地面上的桩基放样点位基本对准,调平压桩机后,再次校核无误,将长步履落地受力;若局部地基土松软,不能满足打桩机正常工作的需要,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5、吊桩桩机就位后,距桩头0.3米处,拴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及索具,再进行起吊并用夹具夹紧;管桩被夹具抱紧后,应仔细清除入土端钢板上附着的泥沙、油渍,将其擦拭干净并保持干燥;桩端焊接完成并自然冷却到规范允许的温度,验收合格后进行桩基施工;由指挥员指挥司机将桩缓慢降到桩端离地面 10cm 左右为止,然后夹紧桩身,微调压桩机使桩端对准桩位(桩端偏心允许偏差≤10mm),并将桩压入土中 0.5m-1.0m,暂停下压;再从桩的两个正交侧面用经纬仪校正桩身垂直度,当桩身垂直度偏差小于桩长 1/300 时才可正式压桩。
6、沉桩施工前,应根据工程桩桩长在桩身上划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标记,并按从下至上的顺序标明桩的长度,以便观察桩入土深度;沉桩顺序宜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一般按照“先中间后四周、先密集桩后稀疏桩、先长桩后短桩、先大直径桩后小直径桩、先大承台桩后小承台桩”的原则,同时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场地与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关系,兼顾施工方便综合考虑,确定更为合理的沉桩顺序;沉桩路线不宜交叉或重叠;对于场地地层中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沉桩;当持力层埋深或桩的入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
7、送桩(1)当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地面,或者桩顶已接近设计标高,而桩压力尚未达到规定值,可以送桩;送桩时,严格控制送桩深度,保证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送桩时,连续满载复压不少于 3 次,终压力值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由专人记录终压力值。
(2)测量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头质量,合格后方可送桩,压、送作业应连续进行;送桩应采用专制钢质送桩器,不得将工程桩用作送桩器;送桩器的横截面外轮廓形状应与所压桩相一致,器身的弯曲度不应大于 0.1%;(3)当场地上多数桩的有效桩长小于或等于 15m 或桩端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需要复压时,送桩深度不宜超过 1.5m;(4)送桩的最大压桩力不宜超过桩身允许抱压压桩力的 1.1 倍;(5)送桩杆长度满足送桩深度要求,上下端面平整,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打性;当管桩(或上节桩)压到接近自然地面时,用专用送桩器将桩压送到设计标高,送桩器断面应平整,器身垂直,最后标高应用水准仪控制。
8、终止压桩(1)工程桩施工时要对压力值和桩长进行双控,以设计压桩承载力控制为主,以控制有效桩长为辅;在达到设计施工极限承载力情况下,最小有效桩长不得小于7.5m,若有异常,需通知设计单位处理;(2)静压桩应以压力为主,标高为辅;桩长不得低于7.5m(3)静压桩终压标准可结合现场试验结果确定;(4)终压连续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对于入土深度大于或等于8m 的桩,复压次数可为 2-3 次;对于入土深度小于 8m 的桩,复压次数可为 3-5次;(5)稳压压桩力不应小于终压力,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 5-10s;9、桩机移位终压条件符合要求时,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桩机进行移位。
10、打桩顺序(1)测量放线完毕后,先进行工程桩试桩,根据试桩情况合理排布桩长方案,并将方案报建设、监理单位审核。
(2)根据图纸,先将电梯井核心筒部位进行引孔,引孔机械与静压装机交叉施工,引孔完毕随即进行桩施工,电梯井部位施工完毕后,以电梯井部位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采用绕圈式打法,并将打桩顺序在桩平面图上进行编号,指导现场施工。
(3)7A楼引孔施工完毕且工程桩施工完毕后,将螺旋钻机及静压桩机同时移动至6#楼进行施工,6#楼施工完毕后按相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