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
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
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视学习为苦役,甚至产生不学的念头!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
但一般说,抽象性、综合性、灵活性强,分散性大的教材内容,常常成为地理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只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进而通过准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可认识事物间的本质,形成系统的科学原理。
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本质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隐蔽性、无法被人直接感知。
而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在感知过程中,事物的真象、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现象,往往作为刺激信息,同时输入人的头脑。
科学的概念,是人们从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现象中,经过抽象、归纳等思维过程而形成的,而反映事物非本质属性的现象,对人的认识都起着干扰与破坏作用。
所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认识发生飞跃的关键性环节。
因此越是抽象的教学内容,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
突破这类教学难点,决不能用教师无私“奉献”和学生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方法,要强化对典型事物的感知过程和抽象、归纳过程,抓好“两去”和“两存”这一关键性的认识环节。
为此教师要研究:事物的真象、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现象,某类事物的个性、共性各有哪些;制订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内容,安排观察顺序;去什么,存什么,如何去,如何存,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用语言准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如何利用“变式”,检查学生对概念、原理认识的是否正确。
如讲解“天气”这一概念时,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出每天电视台预报天气的内容;将天气预报内容进行如下分析:(1)空间范围的有限性,(2)时间上的短暂性,(3)大气的某些物理性(温度、湿度、降水、风力等);按上述三性表述“天气”这一概念;待讲完“气候”的概念后,将二者进行比较;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天气”与“气候”两概念的正反实例,启发学生辨认正误。
概念的本质属性越多,认识与掌握它的难度自然也就越大。
如“太阳常数”这个概念,是指在下列条件下,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1)日地平均距离;(2)在大气的上界;(3)垂直光线;(4)一平方厘米;(5)一分钟内。
为了防止学生遗漏其中的任何条件,或无端增添其他条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每个条件,在形成概念中的作用。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科学概念内涵的表述必须完整和准确。
由于地理事物存在空间的广阔性与演变时间的漫长性,和人视野的狭小性与感知时间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学生对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无法直接感知,认识这样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自然也是十分困难的。
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除了充分借助图象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外,还可进行形象化的比拟和鲜明对比。
即选取与新学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而又为学生所熟悉的旧事物来说明。
从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点的过程中,使学生想象出新学事物的形象,并认识其本质属性。
如为了使学生认识洋流的形象与属性,用学生已有的河流的表象讲解:象河水在陆地上流动一样,洋流是一部分海水在海洋中的流动。
接着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两者进行对比:(1)洋流(指风海流)是一部分表层海水常年稳定地作水平流动,而河流则是由河面至河底,整个河床内的河水在流动;(2)洋流规模之大远非河流所能比拟(如墨西哥湾暖流在英国附近的流量,相当于长江的2600倍);(3)河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呈不规则曲线流动,而大多数洋流系统则是呈环状路线流动(通过观察世界洋流图而得),即流动有定向性。
通过上述对比,使学生能想象出他们从未见过的洋流的形象,对其本质属性和流动规律也有了正确认识,最后要生概括出洋流的定义。
一般地理事物多是呈三维状的实体,而表示它们的图象多是二维状的平面图。
看平面图识立体物,对于缺乏立体概念和想象力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十分困难的。
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观察模型或实物,使学生对地理事物获得正确的表象。
进而通过演示教具,使学生理解立体物如何转化为平面图,转化后原物的各部分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如面对缺少测量知识的初中学生讲授等高线平面图,可用画有假想等高线的地形模型,先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名称及其特点,进而向学生说明,等高线平面图的形成可以这样设想:地面上假想的等高线按比例缩小后,垂直降落于同一平面而形成的(演示教具)。
平面图上的等高线与地面上假想的等高线形状相似,但大小与空间位置却各异,后者分居于不同高度的平面内,而前者则位于同一平面内,其高度只能用相应的数字标注。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将图象还原成原物。
如把表示山地的等高线,按其标高将它们迁移,置于相应的高度,再按比例扩大,就变成地面上假想的等高线了。
二、综合性强、应用灵活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地理概念之间的因果,是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反映,地理概念之间的多种关系是地理事物复杂结构和多种属性的反映。
地理概念体系就是对地理事物之间的多种和关系的高度概括。
一般来讲,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掌握这样的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比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
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
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
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
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和关系。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突破这样的难点,必须按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制订总体“战略战术”规划,实行先“个个击破”、“步步为营”、稳步前进,一旦时机成熟,再立即发动“总攻”。
具体作法如下:第一、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通过“变式”,锻练学生准确识别地理事物(或现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在充分揭示地理事物各种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选择适当的时机,通过小结建立起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与其他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发展学生多端思维,并培养学生全面论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章节或者专题总结,在理清相关概念多、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地理概念体系。
因为知识是由概念与原理组成的体系,没有一个概念、原理不与其他概念、原理发生,也没有一个概念或者原理不包括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之中。
只有当学生了解一个概念、原理与其他概念、原理的相互,和它在知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时,学生对这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运用起来,才能灵活易于迁移。
地理概念体系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揭示相关概念之间纵横和各种关系的过程。
随着揭示活动的深入,宜将揭示的结果,尽量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因为在图示中,需用最简炼的文字显示出各个知识要点,使它们犹如闪光的“珍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图示中使用的各种符号,就好像人们探索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通道。
这些通道犹如人们思维活动的“金线”,将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一条的知识链,从而使分散孤立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排列有序的知识整体。
地理概念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头脑中的各段思路相接,各支思路相通,从而构成庞大的四通八达的思路络系统。
实践证明,地理概念体系能够为学生分析、论证地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线索。
当他们探索地理问题时,容易做到目标明确,思路广阔,逻辑严密,思维敏捷,结论正确。
第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思考习惯。
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高低,集中反映了其思维品质的优劣。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曾说:“那些只是极慢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在前面许多。
”欲有正确行动的路,必先找出正确思维的路。
正确的思路从哪里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
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地理概念是人脑对地理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地理原理是人脑对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相互的反映。
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认识的形成过程,都能使他们地理思路随之得到一定的“延伸”,或增添新的思路支脉。
而每个地理概念则成为地理整体思路络上的思维点,每条思路都是由若干相关的思维点之间固有的渠道,在人脑中的反映。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在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揭示地理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着重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时,应着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为了使学生善于思考,还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应三思而后行。
要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懂得:具体情况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要尽量挖掘问题中的已知因素,已知越多,掌握事物间的渠道也越广,按事物间的渠道和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步骤;从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地理概念的含义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纲与目。
分析问题时,始终遵循地理事物的渠道和层次关系,采用归纳法或演绎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要灵活,但步骤环节要严密。
决不能朝令夕改,逻辑混乱,使学生无所适从。
三、分散性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任何版本的地理教材内容都具有两重性,既有集中性,也有分散性。
这是因为:(一)编写教材只能按某一种概念体系展开由于各部分知识出现的先后顺序,受到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规律的制约;每个章节只能围绕着有限的几个中心编写,涉及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中心内容有的知识。
但是地理事物之间的和关系却是复杂的,同一地理事物可能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概念。
从而造成同一地理事物出现于多个章节,同一地理概念又可能与多个地理概念发生,同时成为不同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要点。
如纬度这个概念,在“经纬”、“地球公转”、“大气环流”、“洋流”等多处出现,而每处只阐明它在某个方面的作用。
(二)为了避免基础理论过于集中编者有意将一些地理基本理论分散在区域地理各章节之中讲述,把枯燥乏味的地理原理,与千变万化生动形象地理事物有机结合,起到分散难点,提高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