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正稿)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正稿)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正) 稿《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宜宾县双龙中学罗运来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龙中学的罗运来老师,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恳请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下面我就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前面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熟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只有学生掌握好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才能更好学习后面的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应用。

同时,学习本节课时涉及的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对后继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探索上,更要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和传播。

日常生产生活中不等关系的情况常常发生,所以不等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与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几乎渗透到初中数学的每一部分。

可见,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中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一个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深化,还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自主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体会数学学习中类比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通过讨论发言,培养学生勇于发言、合作交流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为突出重点,本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自主探索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3掌握不好的实际情况,特确定教学难点是:不等号方向改变问题。

为突破难点,教学关键是运用类比的方法,比较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不同的地方,并加强“去分母”和“化系数为1”这两个步骤的训练。

二、说教法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鉴于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游戏体验法及问题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引导学生与已有知识联系,减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难度。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说学法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类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3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给出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通过本节课,必须达到两个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设计意图】打破了一贯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教学模式,一上课就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目标,可以使学生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导入,探索新知1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的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便于对比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和探究能力。

问题2:那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呢?先来观察下列不等式:x(3)?1?0240x?)(2x?8.755?3(4)??1()2x2.5153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特点?通过以上问题归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只含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问题2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不等式中,通过归纳其共同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3: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1(3)?3?5x?10?x(2)x??31()x2x2)??)1?(4x(x1x【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运用概念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考察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1。

<三>、问题导入,探索新知24问题1: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设计意图】不等式的性质是对不等式进行变形的依据,而本课的重点就是要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复习旧知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问题2: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其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类比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解不等式的过程,就是将不等式变形成x>a或x<a的形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不管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多复杂,最终都可以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那怎么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呢?有具体的解法吗?我们一起来做四个游戏好不好?规则是:以原来的小组为单位,最快最准确地完成屏幕上所有题目的小组是胜者,但前提必须是全体组员都准确地完成所有题目。

完成后的小组请报告,由老师来组织评定。

【设计意图】前面两轮是为探索新知,后面两轮是为巩固新知。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处理教材,这节课只消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例题的解法做几个练习就万事大吉。

但这样的教学法是不太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活动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整堂课令人感觉豁然开朗。

以下是这节课的片段。

5第一轮游戏开始,屏幕上显示以下题目: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 2x-1=4x+13 (2) 2(5x+3)=x-3(1-2x) (3)抽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注意要写好过程。

场景:同学们精神振奋,兴趣高涨,课堂氛围非常热烈。

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埋头计算,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拿第一。

“裁判长”老师对较早完成的第二、第六两个小组进行了认真检查(如有实物投影仪最好:把完成情况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让全体同学对这两组的整个解题过程进行评判)。

第二小组虽然完成速度最快,但一个成员在第3题去分母时分子忘了添括号;而第六小组全体成员均准确无误。

因此,本轮比赛的冠军是第六小组。

【设计意图】叫学生认真书写过程,便于自己检查。

老师巡视,强调学生爱出差的地方。

小组比赛,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拿第一,培养了大家的集体主义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x?43x?1??123紧接着进行第二轮游戏,屏幕上显示的题目如下:,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试解下列不等式(2) 2(5x+3)(1) 2x-1<4x+13 ≤x-3(1-2x) (3))小题后,1 场景:大家马上拿起笔进行运算。

但一部分同学在完成了第(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很明显,难度有了提高。

个别同学不再动笔,陷入了沉思。

突然,杨钊同学叫了起来:“我做出来了!”很多同学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不会吧,我们才刚刚做完第(1)题呢。

同上轮一样,老师也是对较早完成的两个小组进行了认真检查,最后决出获胜小组是第九小组。

接下来,老师与杨钊同学之间有一番耐人寻味的对话:老师:杨钊同学,你认为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杨钊(自信地):正确!?34x1?x??1326老师:你这么快就完成,有什么窍门吗?能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杨钊:好的。

我作了观察,这一组题目与上一组不同之处,就是把等号改为不等号。

我认为没有必要重复解题过程,所以我就在上轮的解答上改动了符号。

老师(笑笑):只是改动了符号?同学们,你们认为杨钊同学的方法可靠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没有?趁大伙儿都在讨论的时候,杨钊同学自告奋勇冲上黑板,把上一轮留在黑板上的几个解方程的题改写了过来。

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发现。

生A:我们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样的。

生B:去括号这一步也是一模一样。

生C:我们组观察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一样,只不过方程用等号,一元一次不等式用不等号罢了。

生D:我们还发现最后的数值也是一样的。

生E: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答案的不等号,有些与题目一致,有些不一致。

生F: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化系数为1”一步中的未知数的系数如是正数,不等号不变;如是负数,不等号的方向就变了。

老师:同学们的发现都很有价值,说得非常好。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都包含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这几个步骤;不同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不存在方向问题,而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就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问题了。

【设计意图】这两轮游戏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设计了由方程向不等式的过渡,通过做游戏、开展小组竞赛等活动激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玩中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主动地参“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等数学活动,把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了对比,实现了知识的自然迁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7了新知识,理解并掌握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得以基本达成,教学难点也取得相应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