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徽商对当今茶叶贸易的借鉴班级:市场营销2班姓名:蔡益学号:20102632032摘要晋商在清代的商业活动中,很有特色地进行过茶树培植、茶叶加工及运销等工作,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人衷千说:“清初茶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
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
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
茶叶贸易与徽州商帮的兴衰相始终,并且其潮起潮落,又是徽州商帮起伏的典型标志。
徽商本土徽州地处皖南及皖浙赣交界的山峦叠嶂之区。
该地亚热带季风湿润的气候特征以及酸度适中、有机质高含量的土壤性质,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关键词:晋商、徽商、茶叶贸易、环境正文太平天国运动,晋商去福建的茶道受阻,茶叶贸易受到影响。
后来,晋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曾发现湖北武昌府的崇阳、蒲圻两县交界处的羊楼峒、羊楼司一带具有栽植茶树的自然条件。
便指导当地人栽植茶树和制造红绿茶之法,使这一带逐渐成为晋商新的茶叶产地。
晋商万里茶路作为明清时期晋中商人开辟的一条茶业国际商道,全长5100余公里,是我国历史上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沿线涉及大大小小200余座城市,在中外贸易发展和世界文明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西商人还将红茶加工技术传播到鄂东南乃至鄂北、蒲、崇等县。
咸、同时期的茶叶,大多是散装,晋商收购后,还要进行较大工程的包装。
到了光绪年间,蒲圻地方开始制作砖茶。
最初的砖茶压制法比较简单,属于民间简单机械加工,生产规模也较小。
晋商在晚清基本上控制了湖北的茶叶生产特别是对武昌府属各县的制茶业,往往是按照晋商的要求进行加工,然后由晋商统一收购。
砖条虽为茶农产品,却要贴上晋商的商标,并写上监制的字样。
到光绪中期,晋商逐渐在蒲圻等地建立了茶叶加工厂,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晋商从明清时期到近代一直以很强的实力雄踞海内,清以后更大规模闯入国际贸易领域并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清前中期,福建的崇、瓯、建、延、泉各县茶山众多茶厂甚众,制茶活动相当普遍。
道光十六年期间,中国每年通过万里茶路俄国的茶叶几乎全是晋商经销,平均为800多万俄磅约合700多万斤,价值800多万卢布。
这一时期,晋商对俄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具有很大的优势,掌握着通商的主动权。
尽管晋商茶叶贸易在后期发展不顺利,步履维艰以致难以维系。
但晋商毕竟和茶农共同开辟了明清时期的一个新经济领域,他们使红茶享誉欧洲特别是俄国,进而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进一步促进了中俄经济和文化交流。
晋商与茶农培育和制作了最适合俄国和西亚人饮用的红茶,并将之积极组织出口外销,在世界饮食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晋商的才智与远见不单局限于此,更有意义的是其对于品牌的建设。
晋商茶叶贸易对中国茶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
他们在湘鄂地方首先培植与加工制造红茶,供应华北、西北人民饮用,并使红茶饮誉俄国,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晋商的文化传播值得当今茶叶贸易借鉴,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更值得我们学习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深深上了一课。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兴衰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清代徽商茶叶贸易从明末战乱中复苏,并逐渐兴盛的时期。
大顺农民军在攻克北京后,“谓徽人多挟重货,掠之尤酷,死者千人”。
在明清之际这场兵火中,徽州茶商及其茶叶贸易遭到了沉重打击。
清人许承尧在《敦事闲谈》中曾指出:“款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
”与此同时,徽州茶商的另一股主要流向是南下广州,俗称“漂广东”。
与在北京做“京庄”茶生意的“内销”方式不同,徽州茶商经由江西,或通过海道入粤做‘’洋庄”茶生意,主要是“外销”。
当时徽州茶商与外商交易,茶叶价格由徽州茶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从总体来看,道光三十年之前,清代徽商以北京和广州为中心,开拓了南北茶叶贸易的兴隆局面。
第二阶段:这是徽商茶叶贸易的低谷时期。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并定都于此。
鄂、赣、皖、苏、浙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战乱最严重的地区。
该地区交通阻塞、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史籍中通篇都是“兵戈载道,关河阻塞,客商水陆不通”。
这一地区正是该商帮传统的经营活动最主要的区域。
茶叶贸易所受的影响可谓最大。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徽州茶商经销茶叶,主要收购安徽、江西两地名茶,内销以赣、皖、苏、浙、沪为重点,或经该地区转销北方,其产、运、销经营活动完全立足于长江流域。
因此,长江流域的严重战乱,使徽州茶商的内销活动大受影响。
二是徽州茶商从事茶叶的外销活动,多将茶叶经江西运至广州。
而当战乱爆发后,这条徽茶最重要的外销路线被切断,由此导致徽州茶商在广州的经营活动日益艰难。
第三阶段:此为徽商茶叶贸易的“中兴”时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徽州茶叶贸易已恢复并超过1840年以前的水平。
同治年间,洋庄茶盛行时,经营洋庄的徽州茶商资本额较大者,有忆同昌等48家。
在外地经营大茶号的徽商为数也不少,汉口、芜湖有,九江、上海也有。
有数家资本额还曾达四五万两,其余亦在数千两。
在徽州商帮历史上,这一阶段是其茶叶贸易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
其中关键因素是: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大规模入侵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开始全面沟通的新形势,徽州茶商抓住机遇,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由此导致了茶叶贸易的中兴。
这些调整措施包括:(1)从“内销”为主到“外销”为主的变化。
(2)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
(3)从吸纳族人资金发展到借贷茶栈、洋行款。
徽州茶商所作的三方面调整措施,在徽商茶叶贸易“中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是徽商茶叶贸易的衰落时期。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徽州茶商抓住机遇,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所以徽茶贸易一度得以繁荣。
然而,伴随着机遇的出现,挑战也同时来临。
光绪中叶以后,依赖外销而营利的徽商茶叶贸易终于日暮途穷,走向衰落。
光绪十四年二月,从徽州茶商经营外销茶最重要的基地上海传出消息:“上海茶叶公所将茶业近年情形开具节略……细核出口茶数,此四五年中,逐年减少;而外洋产茶之数,此四五年中,每年加至十余万箱。
徽商茶叶贸易在咸(丰)同(治)年间的中兴,主要就是依赖茶叶外销。
因此,中国茶叶外销的“衰坏”,对徽商茶叶贸易的影响最大。
追至民国初年,勉强维持的徽商茶叶贸易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盛势,走向衰落。
以上大致勾勒了清代徽商茶叶贸易的兴衰历程。
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正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在近代社会中的缩影。
二、徽商茶叶贸易的特色所经营的行业众多。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活动的特色有:第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它是徽商茶叶贸易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
茶叶收购在徽商茶叶贸易中是第一个环节。
清代徽州茶商收购茶叶,首选的最重要的茶区自然是徽州本土。
第二,茶叶加工。
在茶叶出口兴盛以前,这一环节在徽商茶叶贸易中并不占居重要地位,因为内销茶叶一般由茶农“随采随制”,徽商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改装。
第三,茶叶运输。
清代徽商的运茶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徽州至京津。
第二条是徽州至广州。
第三条路线是徽州到上海。
该路线有水陆两路可走,因旱路不便运输,所以徽州茶商多走水路。
第四,茶叶销售。
清代前期,徽商茶叶的销售市场以国内为主。
约在道光初年,徽商的茶叶销售逐渐形成了“内销”和“外销”两大体系。
销售的茶叶品种以烘青、大方为主。
后者俗称“洋庄”,它是适应中外贸易形势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徽茶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上述四个环节表明,徽商的茶叶贸易按照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运作。
茶叶采购、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了徽商茶叶贸易活动的整体徽商的茶叶贸易明确的告诉我们,茶叶贸易不是只有单一的销售之路,内销与外销同时发展,才能让中国茶叶贸易的大门更宽广。
更值得我们借鉴的事徽商在战争动乱期间,从未放弃过茶叶贸易,教导我们即使环境多么的恶劣,都要坚持的去做一件事。
总结晋商与徽商的茶叶贸易对我国茶叶经济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哪种贸易之路的发展都存在着种种艰难险阻,晋商与徽商的贸易之路不仅仅是克服这些面临的困难,更是深一步的去发展茶叶贸易之路。
他们留给了我们宽广的贸易之路,我们不仅要懂得好好珍惜,还需把茶叶贸易之路发展壮大。
晋商和徽商的茶叶贸易之路是我国茶叶贸易之路的伟大成功之路,他们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
我们用真心和努力去对待,更好、更快、更高的发展中国贸易之路。
参考文献[1]彭孙贻,流寇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金声,金太史集[M],乾坤正气集.[3]许承尧,橄事闲谭[M],稿本.[4]王珍,徽商与茶叶经曹[J].徽州社会科学,1990(4).[5]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6]张正明,清代的茶叶商路[J],光明日报,1985.03[7]李三谋,张卫,晚清晋商与茶文化[J],清史研究,2001.01[8]张正明,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比较[N],山西日报,2004年[9]张喜琴,试论晋商制度变迁阶段[D],山西大学,2004年[10]张晓玲,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N], 2010, 03[11]周晓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N], 200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