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配器分析
Op.48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一个小镇子,该曲作于1880年,同年12月3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奏,出演获得极大成功。
1891年他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在那他演出了自己的这部弦乐小夜曲,并大受好评!
这部作品的编制是弦乐五重奏,包括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还有一把倍大提琴。
在整部作品中,五把提琴分工明确,音与音之间配合默契,柴可夫斯基充分利用了弦乐组的特性,使整部作品张弛有度。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柴可夫斯基是如何为他的这部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的。
第一乐章的曲式为小奏鸣曲,引子部分一开始,就是一个辉煌明亮丰满的和声,张力极强,严格的8小节进行后,和声的张力开始被削弱,但是音量一直在持续上涨。
在第16小节处,一提琴的独奏音阶将和声推向一个高潮,与此同时,倍大提琴停止,和声效果在此刻非常的清亮,仿佛一轮明月高高升起。
进入主题后,每一个声部除了倍大提琴,都采用双音的演奏方式,使和声更加浑厚丰满,音乐情绪与引子部分统一。
庄重有力,充满内在情绪。
使用了若干8度重叠和同度重叠。
在B句,一提二提和中提都在柔和的陈述着主题,倍大提琴也在以拨弦的方式配合着主题,而大提却以十分微弱的声音演奏者非常密集的节奏,形成了这个变化主题的影子,是曲子的情绪在渐渐的激昂起来。
与A句形成了异质性结构,形象上的对比使曲子更加富有可听性。
在C句,小提中提大提交错的演奏,柴可夫斯基将旋律线通过乐器不同的特性最大化的拉长展开了,一人一句,像水流一般,将B句中的最有特点的大提琴拆分开来,分别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来演奏,与B句形成了同质性结构。
进入D句,在D句中,一提琴和中提琴延续了B句中大提琴的演奏方式,不同的是音高上涨,和声加厚,而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又延续了旋律的部分,是整个曲子到这里后听起来比B句更加丰满。
在D句中的第8小节处,第二小提琴也耐不住寂寞,参与了一提琴和中提琴的节奏型。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一直保持8度重叠,使旋律线浓厚且辉煌。
进入E句后,主题部分由中提琴和大提琴负责,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分别遥相呼应,就像是发生激烈的争吵,节奏线条十分紧密,也为后面的高潮奠定了基础,并与前一句形成了同质性结构。
进入F句,F句与E句是同质性结构,这里的倍大提琴停止了,和声效果上涨,在后4个小节中,倍大提琴的进入增强了和声的紧张感,为高潮进行铺垫。
在G句,音乐形象基本维持之前的状态,紧密的节奏型依然保持着,但是五把提琴都分别变成了双音,使听者很清晰的明白这里的音乐将推向高潮。
在G句的末尾,第一乐章达到了高潮,音域十分宽广,由倍大提琴负责的大字组g音到由第一小提琴负责的小字三组的g音,横跨五个八度,张力极强,和声浑厚丰满。
进入H句,这里是再现主题的部分,和声方面的安排和布局基本没有变化,属于严格再现,并形成同质性结构,直至尾声之前,无论是从弓法,配器安排,力度等等方面都与再现前段相同,也体现出柴可夫斯基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掌握的炉火纯青。
进入尾声段,与引子部分一致,不过尾声段一开始的6个音都统一是下弓,重音。
使全曲的气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也为进入第二乐章做好了准备,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随后,音量依旧持续上涨,结束音停的非常庄严且富有张力!全曲使用的最多的技法是音型化进行,使整首曲子可以一直保持激动地情绪并且收放自如,全曲的和声无论从纵向或是横向来说都十分
严谨且经得起推敲,柴可夫斯基对于每个乐器的音域了如指掌,让全曲的每一个音都发挥出了他最大的功效,使全曲的无论从融合性还是可听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使听众在听这首曲子的的时候心情激动。
对于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大致就是这样,由于鄙人能力浅薄且没有钢缩谱,所以一定有很多地方没有讲到或者讲透,希望老师海涵。
高凌俊
作曲系
2009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