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PPT课件

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PPT课件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 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 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又区别开来。
11
①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②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③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 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2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 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 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3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 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 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 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 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 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 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 固有的。
(1)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 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
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 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 象的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 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 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 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18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 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8
B.对象性: 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
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 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 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 践活动的
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 断扩展的变动性。
9
③客体的形式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10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 “知识”和“ 学说”的结合,是 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 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 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4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 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 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 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
5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 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 入认识论,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 全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践的 相互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 本质和发展规律 。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 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 来,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 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 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6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 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
1.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2.认识能够提供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 映象。
虽然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是,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它与旧唯物主义有本质的、原则的区别。 17
1、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的 、 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2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 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 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辩 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之 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构 成复杂的矛盾运动。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 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的反作用。 从而揭示了认识发展的 一般规律以及认识 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 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 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 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只能在消极 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 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19
(3)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 来观察认识问题
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 以它把认识看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 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 一样,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 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 体性和能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 知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
20
2、辩证(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 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 思想支配的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 、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 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它不仅能主动地 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21
A.主体的意识、情感等因素影响 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 的过程和结果。
B.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 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 和认识。
C.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
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
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5
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
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主体 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对于我们 民族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13
2.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体的精神状况,是人的社会 性的集中表现,它深刻地影响着认 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 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决定性条件。
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 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
14
②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 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6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 C.社会主体
7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 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 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
④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
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愉悦的关系。
12
(三)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主体的各种器官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它是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 ②它使认识带上了不同的特征。在对同一物 体刺激的反映上,不同的反映者会因为各自 肉体状况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反映。 ③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 (仅从个体角度来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