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 • • • • •
哲理性、人文性、文化性、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 3.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凸现新理念、新目标----三维目 标。 4.人文素养是个“热”话题、“熟”话题、“大”话题, 体现现代化意识,倡导个体价值,凸显真我小我。 5.贴近学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根本要求。 6.高考作文的走向清晰地告诉考生要切实“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感悟生活”。 7.考查思维品质,越来越凸现理性的思辨色彩。 8.高考作文形式比较集中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 作文、新话题式作文。
2、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 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 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 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 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 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 ,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 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夯实作文基础



作文无捷径,要靠真功夫。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 注重积累,这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 的确是个汉语作文学习的必经过程。“古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 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境界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厚积薄发的过程, 读书若没有这个过程,是难以有收获的。 读书无定法,但读书一定要有智慧,在信息 社会飞速发展,在建设学习性社会的今天每个人 更应当有自己的读书高智慧。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郑立芳
把握好高中汉语作文教学 的价值取向

高考是校园生活的“制高 点”,而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这 “制高点”上的“旗帜”。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我们很容易 体会到以下几点:
• 1.作文命题更加多元与开放,求“稳”中有“变”。 • 2.高考作文命题越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1.高中作文教学必须突出汉语文人文性,重视学生主体
• • • • •
心灵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编写心灵成长史。 2.作文的立意应关注体验、理性、人文、科学、心态, 弘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积 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作文,每一个高中生必须有一个 好的“胃”。首先“胃口要大”--广泛的阅读与积累作 文知识;其次“胃口要好”,深入地思考、领悟与聪慧的 整合吸收作文知识。作文命题总是倾斜会读书的考生。 4.评价标准更趋多元化,教学要注重体现三维目标。 5.让学生明白忽视教材学习,必然导致考生写作的缺失。 6.理性认知能力、说理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写作训练致力 的主要目标。
3、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 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 ) 2.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 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3.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 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4.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 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司马 迁《屈原列传》) 5.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 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传统写作教学 令人-----“一声叹息!!!”
应题的束缚 应体的拘泥 应命的违心 应法的尴尬 应套的就范 应试的无奈
学生面向未来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
把全面提高“汉语素养”作为头等目标
“汉语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命 题,写作能力是汉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它与阅 读能力是汉语课程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其中缺 一部分都不可能撑起汉语素养那一片蓝天
材料的积累
一、依托课本 借助课本事例,佐证观点 借助课本诗词,文采斐然 二、两耳要闻窗外事 社会热点 有哲理的小短文
有意蕴的语言
一、依托课本

汉语文教材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材料的 海洋。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 慧的哲理。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 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写作内涵 丰富,增强表现力。除了引用名句以外, 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加 以引用,甚至活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 振起全篇的作用。

要教会素材积累的方法 ---归类积累
1、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 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 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 ,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 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 因此被敌人暗杀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 梦想》) 3.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 狱中劝牢头造反。(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 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 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4、崇高母爱
5、以民为本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 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 。(《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归有光《项脊轩志》)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 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 “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寡 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3.强秦因不施行“仁义”,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 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 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 杜牧《阿房宫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