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和演化(十)
整个体 质形态向人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直 立行走,使前肢获得进化的机会, 并出现人类特有的稳固下肢。前肢 的解放促进脑和感官的发展,从猿 到人的过程中,脑量的增加相当迅 速。同时手的微细程度也在增强。
据推测,人类的远祖会使用工具,从事最 原始的劳动。现代高等动物的某些行为也 可提供佐证。如黑猩猩能用石头砸油棕果 的硬壳;用棍棒蘸取蜂蜜;以草棍钩取白 蚁等。但动物的这种采食行为是个别的、 偶然的,人类不仅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上更 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且人类利用工具进 行劳动是有目的的谋生手段。为真正意义 上的劳动。对人类祖先来说,工具的使用 和改进,代表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因而这种行为方式不断被选择。
幼态持续: 指个体发育过程中保留某些幼年时 期的特征并使之延长到成年时期的 现象。人类在出生时的脑容量仅相 当于成年的23%,整个发育过程要 持续到23岁才全部完成。正因为这 样,人类大脑才有充分发育、不断 完善的机会。
食性 人类远祖的食性兼有灵长类和 食肉动物两者的特点。他们的肉食 大多是通过狩猎取得的,这不仅大 大增强了古人类的体力,更重要的 是对脑的发育有很大的价值。古人 类的食性改善后,就改掉了树栖祖 先那样的习性,与食肉动物相似, 倾向于间断进食。这使他们有更多 的机会从事别的活动,有利于手和 脑的发展。
第七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要点: 人类的起源; 人类进化的主要阶段; 人种及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 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
1.从猿到人过程中新旧因素的更替: ①直立行走和前肢的解放 ②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③脑容量增加和幼态持续假说 ④食性和繁殖的进步 ⑤皮肤的裸露 ⑥群体关系的发展 ⑦原始文化和意识的萌芽
繁殖 在所有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祖先 是性生活最活跃并兼有多种特性的结偶动 物。其中最突出的是交配方式的改变和受 配时间的增加。这方面的进步非常有利于 配偶的和睦相处和后代的成长。结偶和男 女分工有利于繁殖的进化。如果狩猎任务 落实到男性身上,那么料理家务、照顾子 女主要应是女性的事。由于人类的幼儿发 育缓慢,对父母双方的依赖性很大,因而, 形成牢固的配偶关系和分工合作的习惯, 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
对此种改变的进化意义,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与散发热量、适应地面狩猎方 式有关。在强烈的选择压力下,脱去这身 沉重的体毛、增加汗腺至关重要。同时增 添了一层皮下脂肪,显然有利于御寒。也 许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类远祖所面临的 生存环境。这是一种直接转化的说法;另 一种看法时,人类进化过程中可能有一段 水生时期,无毛是水生哺乳类的适应特征。 当水生猿类返回陆地时,嗜食甲壳动物的 习性演变为肉食性。这是间接转化的说法, 也称“海猿”理论。
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化期间,脑的相对 大小增加了100倍。脑容量的增加在选择 上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在动物界,人 类的体力是相当有限的,克敌制胜的关 键还在于智慧和群体的力量。在古人类 中,如果单依靠本能行事的类群,就会 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只有善于动脑筋 的类群才会获胜,繁荣和兴盛。事实上, 脑容量的增加和智力进化是呈正相关的。 人类大脑的进化不仅表现在胎儿期,也 体现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人认为, 幼态持续是实现大脑进化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