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个产业园区介绍

100个产业园区介绍

五十一、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创建于1992年7月的徐州经济开发区,区划面积152.8平方公里,已开发4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3000余家,是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四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镇,分别为:大庙街道办事处、大黄山街道办事处、东环街道办事处、金山桥街道办事处和徐庄镇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徐州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规划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徐州市主城区东侧,距市中心5.8公里,距新城区4公里,与老城区、新城区呈“金三角”之势。

陇海铁路、京沪铁路、连霍高速、京福高速、104国道、206国道、310国道、京杭运河贯通全区,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和即将开工的徐兰高铁客运专线在开发区交汇设站。

距中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徐州铁路编组站1.8公里,距国家一类口岸——徐州观音国际机场3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2小时车程。

到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后,从开发区到北京和上海均只需2小时。

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在超前编制一流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近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多亿元,仅新建道路就达130多公里,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骨干路网框架,新增拆迁面积300多万平方米。

五大功能园区进展顺利,依托区内的京沪高速铁路徐州站,规划建设约12平方公里的高铁国际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业。

目前,4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依托清华大学,与清华控股集团公司合作开发一期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循环经济、软件系统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国内首家清洁技术产业园,已具备“九通一平”条件,并有一批项目进园建设;意大利工业园、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光电微电产业园等园区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开发区以生态园区建设为主线,认真落实“环保优先”原则,通过环境功能分区、排污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开发区生态特征凸显,保证了人、项目、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亲商服务温馨周到。

作为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并享受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审批权限和一级财政权限。

积极借鉴国内先进园区经验,大力构建“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始终坚持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实施了授权代办、保姆式服务和“一卡通”、“绿卡清”制度,形成了让投资创业者满意舒心的软环境。

各项事业和谐共进。

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以每年的十件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所辖两镇三个街道办事处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市前列。

开发建设成果惠及全区居民,全市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建成使用,开发区已有中学7所、小学16所,拟建国际学校1所,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新建高标准安置房200多万平方米,万余户农民喜迁新居。

形成了均衡教育、医疗卫生、创业就业、征迁居住、社保养老等五大民生保障体系。

建成了全国首家生态修复宕口遗址公园,建设了一流的金龙湖景区和佛教文化景区,促进了开发区服务功能、文化氛围、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实现了“有效覆盖”。

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围绕招商选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急难险重任务和重点工程,选好干部、配强班子。

重视廉政建设,通过完善廉政责任体系、健全廉政监督网络,特别是“三责联审”的有序实施、权力内控机制建设的有效推进,切实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基础雄厚扎实。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市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已培育发展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主的装备制造、以太能光伏和风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以生产性物流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工业电子、现代食品、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

装备制造已形成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燃控设备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工程机械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形成了以徐工为核心、卡特和斗山等企业为骨干,从主机到关键零部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太阳能光伏从多晶硅起步,短短四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中能硅业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多晶硅生产企业。

已形成中能硅业、协鑫硅片、艾德太阳能上中下游战略合作、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发电工程的产业链条。

现代物流业集聚效应凸显,星丰、丸全等一批大型生产性物流企业相继崛起。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江苏浩辰软件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区入园。

招商选资势头强劲。

成功探索出以专业化招商为主体、全员高效服务的招商选资机制。

围绕产业培育目标,灵活运用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招商模式,着力引进旗舰型、龙头型和产业链项目,全力突破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

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实行保姆式贴身跟进服务。

已有2000多家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兴业,其中外资企业500多家,美国卡特彼勒、德国蒂森克虏伯、法国圣戈班、丹麦维斯塔斯、香港协鑫、徐工集团、青岛啤酒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在开发区投资落户。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在苏北率先创建了以工业设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认证检测中心、科技创业中心、人力资源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中心等为主要载体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所密切合作,组建了徐州工程装备研究中心、徐州技术开发研究院、江苏省工程机械研究院等技术研发平台,并成功上线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使开发区迅速成为淮海经济区科技研发孵化的高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区域。

拥有各类研发机构56个,高新技术企业69家。

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增长34%。

建区18年来,尤其是“二次创业”的五年间,全区干部职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秉承“激情、思路、办法”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化“两个转变”(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时刻保持锐气激情,顺境趁势而上,逆境迎难而上,始终抢占发展制高点,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淮海经济区最具投资价值的“热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五十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简介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3年9月对周边村庄实行托管后,下辖两个办事处(26个行政村),规划控制面积82.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人,产业工人及其他从业人员近10万人。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郑州市东南部,规划范围北边界为陇海铁路,东边界为京珠高速公路、西边界为机场高速路、南边界为机场高速与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汇点,辖区面积53平方公里。

开发区距市中心7公里,距市中心组团边缘1.5公里,距建设中的郑东新区CBD 中心商务区3公里,是郑东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和产业支撑区。

综合优势(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郑州经济开发区紧邻郑州市区,即可充分利用母城的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又为自身未来发展留有广阔的空间。

北部郑东新区与开发区一路之隔,其现代化的商务、教育、文化、金融等设施,为经济开发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防支撑。

在河南省实施的“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经济开发区处于郑州市向东发展的桥头堡地位。

(二)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京广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

经济开发区南距郑州国际航空港22公里,北距郑州公路物流中心1.5公里,西距国家一类铁路口岸郑州铁路东站2公里、公路货运中心站1.5公里,铁道部规划建设的郑州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设立区内,建成后将与北京、上海、青岛、广州、西安、成都开通28对集装箱列车,总货运吞吐量1961万吨。

京珠高速、机场高速、310国道、107国道、环城快速路纵横交错,环绕开发区四周,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从开发区出发,通过高速公路,3小时内可以抵达河南省所有重要城市。

以500公里为半径的6小时货运范围可以辐射3.6亿人口;以1000公里为半径的12小时货运范围可以辐射7.9亿人口。

(三)回报丰厚的优惠政策。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务院赋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系列扩大开放、吸收外资、鼓励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计划管理、经济管理权限,入住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省公共保税中心、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郑州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四个国家级政策园区的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可享受免税、退税、出口奖励、运费补助、创业基金扶持等相应优惠政策。

开发区《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广使用标准厂房加强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将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导向的内外资项目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四)专业齐全的人才资源。

郑州市现有科技机构3778个,科技人员40多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10多万人。

国家和河南省设立的机械研究所、27所、713所每年承担数百项国家和省市重大科研任务,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郑纺机、郑煤机、郑州轻汽、宇通公司等大型企业拥有先进的机械装备、完善的科研机构、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

依托省会48所高等院校、118所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每年有23万名各类专业的毕业生可供区内企业选择。

开发区建立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可以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五)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公安、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银行、电信、邮政、会计、职介等服务体系;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医院、体育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生活配套设施。

开发区管委会致力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亲商”的行政服务体系,对区内企业全部实行行政事业“零收费”。

行政服务中心32个审批窗口对区内企业和进区项目集中审批、办理有关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全程代理代办服务;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生产经营、合资合作、信息交流提供协调服务。

(六)清新宜人的区域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