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
后来关羽、刘备等违背了诸 葛亮提出的“联孙抗曹”的根本 大计,因此,刘备最终没能够实 现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未能统一 天下。但是,“隆中对”仍不失 为中国战略思想史上精彩的案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 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 “再战必亡” ,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 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 败退使大片国土沦丧,也使人们对抗 战产生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 亲英美派则鼓吹“速胜论” ,幻想依 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 内,也出现了思想混乱的情况。
根据美式战略思维,它不会允许在 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出现能够对美国 主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国家,即便该国 并没有对其挑战的意愿。甚至不允许 世界上出现一个足以与其抗衡的国家, 反对世界的多极化。
一、战略与战略思维 • 关于战略思维的理论实际上 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即:
• 战略 • 战略思想 • 战略思维
《孙子兵法》也是一个着眼于战 略全局谋划的典范。
明确腐败危害 严厉打击腐败 国家作出反腐 打 增加腐败成本和风险 败承诺 击
预 防 分析防治腐败 的重点部门和 关键领域 反腐败
独立的反 腐败机构
公众参与 舆论监督
经济改革 市场开放 打破行业垄断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公务员制度改革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三大有利条件:天时——荆州之王刘 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刘备 可图之。地利——“荆州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刘备取 此战略要地,定能处于有利地位;“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也应作进一步发展的 基地。人和——刘备乃“帝室之胄,信义 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刘 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对刘备取而代之 极为有利。
战略思想的意义: 第一,战略思想的根本性质决定战 略的性质;
第二,战略思想决定战略的方向; 第三,战略思想推动着战略的发展;
战略思想对战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从总体上发挥指导作用的。
3、战略思维及其特点: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围绕确立战 略目标、战略手段和战略方针所 进行的全局性思维,即从全局的 高度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 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战略思维的特点:
战略思维的本质性特征是全局性。 1、思维内容上的全局性、根本性、 长远性和前瞻性。 战略思维是对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 题的思考和研究,是从根本上思考、 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战略思维总是 着眼于长远发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总是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并着 眼于未来发展的思维。
2、思维空间上的广阔性。 战略思维主体要善于从广阔的空间 中思考和把握对象,形成主体思维统 摄空间的广阔性。 3、思维结构上的立体性。 战略思维是建立在三维思维结构基 础上的主体思维过程,是多方面、多 层次、多视角、多时态的立体性思维。
诸葛亮权衡利弊提出“两步走” 的战略方案: 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 岩阻”,以为根据地;同时“内修 政理”,革新政治,积蓄力量;并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搞好民 族关系,以稳定后方;对外应“结 好孙权”,孤立曹操,争取形成三 分天下的格局。
第二步:一旦时机成熟,“天下 有变”,则两路出兵,“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定中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矣。” 这一深谋远虑、胆识超群而又切 实可行的战略方针被刘备采纳后, 不久即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 势。
诸葛亮“隆中对”
(草庐对)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 刘备为摆脱困境,进而统一天下, 亲至隆中,三顾茅庐,向年仅27岁 的诸葛亮访贤问计。诸葛亮高屋建 瓴,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大的 视角综合分析了刘备所处的大环境 和他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既高瞻 远瞩又切实可行的对策。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 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 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 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 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 成帝业。
4、思维过程的超前性。 战略思维的过程相对于思维对象的 发展过程而言要具有超前性。即走在 客观事物发展的前面的思维。 5、思维结果的整体性。 战略思维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 经过思维的分析、抽象、综合过程, 形成系统化的、具有宏观性、综合性 和整体性的思维成果。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预测、决策 之书,就体现了战略思维的这些特点。
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 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 个阶段。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 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 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 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充分体 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实践充分证 明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监督和公民社会等。
二、战略思维的意义
随着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主体从军事组 织扩展到国家乃至全球性组织;战略谋划 从军事、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文化等所 有实践领域;战略资源的配置扩展到全球 范围,使战略成为一种普遍性范畴,从对 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扩展到全局性、 长远性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问题 已经上升到一般思维的层面。因此强调战 略思维具有其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
利用国际 资源加强 国际合作
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框架 (案例1)
世界银行认为,控制腐败的综合战略 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政治改革(政治领导
人的责任、议会改革、处理好特殊利益集团问题 等)、经济政策(管制、进入和竞争,简化税
制、公共支出政策和构成,宏观经济稳定 )、 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 关税、政 府改革、地方分权、公务员收入和激励机制改革、 机构改革、增加透明度 )、财政控制( 政府 采购改革、审计管理、法人治理、财政部门管制、 预算控制等 )、司法、公民自由、公共
战略的特点:
第一,全局性,是涉及全局的重大 决策; 第二,谋略性, 是对全局性问题的 谋划、策划; 第三,前瞻性,是在对事物未来发展 的策划; 第四,相对稳定性,是涉及事物发展 的一个大的阶段或过程全局的谋划。
2、战略思想及其内涵:
战略思想是对全局筹划和指导所依 据的基本理论观点。 战略思想的内容包括: 制定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 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确 立的原则; 战略方针和战略手段选择和确定的 根据以及组织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和 基本要求。
关于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
山东省委党校
衣 芳
关于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
一、战略与战略思维 二、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意义 三、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训 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四、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 体的战略思想,提高贯彻落实中央 战略决策的自觉性
战略思维参考案例材料
一、诸葛亮“隆中对”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 三、关于美国人的战略思维
同时刘备具有三个不利因素:首 先,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 有政 治优势;军事上势力强大,“已拥百 万之众”;而且他知人善任,谋略出 众,“此诚不可与争锋”。 其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 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再次,刘备兵弱势微,尚寄人篱 下,只有几千兵力,一时难以取胜。
著名的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 把战略推向政治领域,认为战略问 题就是政治问题。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技顾 问瓦内瓦尔· 布什提出要从国家战略 看待科技问题,认为科学技术的发 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具有战略意 义的。
上世纪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霍 希曼在耶鲁大学出版了《经济发展战 略》一书,第一次把战略一词引入了 经济领域。也是在50年代有人把战略 引入企业,提出公司战略。 上世纪80年代,哈里森从文化的角 度研究拉美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文 化不发展,拉美国家就不会发展,指 出文化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个国 家文化落后,国家发展就不会不落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又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 提出,要“提高全党的理论思 维和战略思维水平”的问题。
三、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不可能自发形成,需 要自觉地、长期地训练和养成; 训练和养成战略思维能力的方法和 途径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加 强理论武装、研究重大现实Βιβλιοθήκη 题和掌 握战略思维的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1929年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 哈特 (1895--1970)出版了《历史上的决 定性战争》,提出了大战略概念: “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 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 美国阿· 魏德迈将军指出,大战略是运 用国家力量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目 标的艺术和科学,其中国家力量包括 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四类。美国 官方用语则将“大战略”改为“国家 战略”。
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 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 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 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 提出了中日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 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 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 助。进而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美国人的战略思维
美国历史200年的时间,一会打内 战,一会对外扩张,一会参与世界大 战,一会与苏联搞冷战,它所积累起 来的战略经验, 当今世界除英俄 等传统列强或可 比肩外,其他皆 无法出其右。
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战略文化传 统的国家,传统的战略经验作用于今日, 已经表现为一整套一贯性的思维模式, 即美式战略思维。 而这种战略思维上的一贯性是超越 党派和个人的,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 “公共产品”,直接与美国的国家利益 与意识形态追求相关。他们之间的矛盾 和差异,不在战略思维的层面,只是具 体策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