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评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历史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
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影响着现实,反过来也在新的时代中蜕变,不断得到丰富。
首先,在很大的程度上,传统文化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换句话说,有时传统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如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包括“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嫡长子只有一个,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造成的祸乱,同时用父子血缘来维系王权威严;还有就是用来保护周王室的封邦建国制。
还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他们提供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再者就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是为了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小农经济,作为农业大国的古代中国才会更好发展。
还有就是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有许多教义和中国统治者的要求是矛盾的。
比如孝道思想,中国社会的特点是宗法社会,家同国构,国是家族的放大,对国尽忠与对家尽孝是一致的,因此中国统治者特别强调忠孝的思想,而佛教则强调四大皆空和人人平等,二者是对立的。
后来,在统治者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下,佛教不得不对自己的教义作了很多修改,以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口味,第一,接纳孝道思想,第二,修改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改为人皆有佛性,在成佛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淡化了众生平等的政治含义,这样的教义对统治者就没有任何威胁了。
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多从阶级方面考虑,也不能一味的批评,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差距很大,社会现状也很不一样。
现在我们都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持着非常支持的态度,大力地吹捧,就像现在的儒家文化炙手可热,很多人不分好坏一味的追崇,就像是盲目追星一样。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就像人一有缺点又优点一样。
但是有些时候由于优点过于耀眼往往会遮掩了其中的缺点,如我国传统的教育,崇尚权威,唯书至上,要求的是学生是死记硬背,还有就是权威不容被打破的思想,这种说法完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今天我们的观点来看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现在很多地方,教师仍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和体罚学生,这是一种不会变通的悲哀。
所以传统文化也有糟粕,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认清楚。
还有就是很多古时候可能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一些信义,在今天却和我们所倡导的相悖。
古代是很推崇舍身取义的,因为在春秋时期乃至整个古代“忠孝义”是很重要的,但是放在今天,或许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
比如说看见有人溺水,或许以前在我们脑海就是要救人先,但是当今社会也强调个人和生命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强调理性的救人,在自己理所不能及的时候,更应该找周围的的人求救,如果自己都没能力,相反的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这种过分强调社会共同要求的内化而忽视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说法是要摒弃的。
因此,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要融合时代的气息,不应该毫不保留,毫无思考地照搬。
但是并不是说传统文化就没有精华,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其中的精髓。
如提倡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它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谦虚,这与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很相似的。
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等等,这些教义都很适用于今天。
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辩证的批判态度,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能一味地推崇,因为传统文化也有其不好的地方,还有就是要用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它,过去适用的不代表永远都适用。
再者就是不能完全鄙视,因为不管怎样它都是时代的产物,或许在我们认为很不合理的地方正是那个时代的必须,传统文化都是带着时代的烙印的。
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