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必修1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
这方面,教材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从8个集合实例人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几个案例:
一、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
【案例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
实物情景:
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鱼化石
中碳14的残留量。
其中一个班讲课时用课本的引入,得到讲对数函数时,继续用该引入中的,此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动,原因大概是问题远离他们实际生活,并且数字太繁,当我上另一个班时,我马上把问题改为:“如果你父亲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假设你父亲给的零用钱每月以10%的增长率增加,问多少个月后你父亲给的月零用钱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了,马上算,还问计算器怎么按,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与第一个班我上课时完全不同。
二、合理分配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技能训练的时间
知识技能主要是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的笔头训练,才能保证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
所以每节课要合理分配时间,在两者之间取平衡。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每六人一个学习小组。
【案例三】在学对数的性质时,由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的图象,让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图形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列表时不少人自变量x 取1,2,3,图象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而有的画了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也就把曲线画穿过轴……由于是分工,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画出所有的图形,有时间指正(或更正)错误,欣赏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了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四】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0,)的增长情况,并进行比较,
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
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
而把课本的例2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2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直接由学生自己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三、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
【案例五】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
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
在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
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
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案例六】二次函数是中学应用广泛的初等函数,曾经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由于初中的教学要求仅限于作图、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理解函数的基本性质,随着函数概念和性质学习的不断深入,高中教材没有设计独立的章节引导学生学习,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把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二次函数的“升级”,正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再一次贴近学生的思维过渡期。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
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一事物。
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