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研究方法

动物学研究方法

依次将一群动物的各个个体观察一遍 循环往复
26
1 观察法
1.4.3 目标取样法
假设对一群猕猴行为作目标取样 需预先观察猕猴发生的所有行为,定义各行为 对每一观察者编号 若从早晨开始观察
➢ 先选定观察1号猕猴,观察时间10分钟,间隔5分钟 ➢ 第二次观察2号动物,观察时间仍是10分钟,间隔5分钟 ➢ …… ➢ 直至该群每个个体均被观察一遍后再重复一次观察,使所
21
1.4 行为观察方法
1 观察法
1.4.2 扫描取样法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以观察者自身为圆心,顺固定的方
向扫视某群动物,并记录下全部个体的活动状态。 应用:记录动物某个时间段内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活动。
对研究个体编号
观察取样期
记录行为
预观察及行为编码
间隔期
22
1.4 行为观察方法
1.4.2 扫描取样法
对16只小狗作行为 扫描取样 (图7)
行为分别定义为 1取食、2行动、 3休息、4玩耍、 5争斗。
调查时间为2小 时,间隔时间为 5分钟。
扫描方向
1 观察法
视线

观察者
观察场所
图7 扫描取样示例
23
1 观察法
1.4.2 扫描取样法
表4 野生动物行为调查扫描取样表
记录者 柯言
日期
2005. 3. 28.
适用于难以观察到的种类
47
2 调查法
2.1.4 标志重捕法
例:对湖北大冶保安湖一湖叉内的二龄河蟹种 群数量调查 ,研究者与5月4日-6日,在一 围拦小湖叉中捕获的256只河蟹中选取199只 作为标志样本放入湖叉。5月7日-28日,每 天于8:00- 9:00 进行回捕,记数后将河 蟹放回。运用相应公式计算出湖汉内河蟹的 总数为7 013只 (金刚,1999) 。
15秒 30秒 60秒 45秒 60秒
B与C在打闹中开始撕咬,A制止,并对C挑衅 A开始撞击C,并撕咬对方 C开始逃跑,A追赶,并不定嘶叫 再次缠斗在一起 缠斗结束,A获胜,返回B所在地休息
20
1 观察法
1.4.1 随机取样法
例:对半圈养条件下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 时间分配 研究,研究者采取随机取样 法对东北虎的行为和活动规律进行预 观察,只要东北虎发生某种行为,就 记录下行为的类型和时间 (滕丽微, 2003) 。
➢ 样地中心:白眉长臂猿静止状态下的乔木 ➢ 样地大小:20 m × 20 m ➢ 样方大小:5 m ×5 m ➢ 收集信息:样地内收集乔木和藤本的数据 ➢ 样方内收集灌木和竹林的数据
41
2 调查法
练习2-2 样方调查练习
运用样方法,拟定一方案调查自己课桌及周边 (近 方形) 的纸屑数量 ➢ 取样的方法和依据 ➢ 样方大小 ➢ 计算公式
35
2 调查法
2.1.2 样线 (带) 法
样线法 (带) 指在一定区域内取直线 (带) (用测 绳、卷尺等),沿线记录此线 (带) 所遇到的 动物的方法。
例:对广西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 调查者在一定区域内设置88条长 7km,单侧 宽为 80m 的样带,用一定的速度沿样带行 走,一路记录在样带中出现的黑颈长尾雉的 数量 (周天福,2005) 。
11
1 观察法
练习1-3 快速捕捉动物的识别特征
活 动:看电脑或幻灯里的某种动物图像5秒钟, 关掉图像,休息10分钟后。根据刚才的观察,用 草图和文字记录所见动物的形态特征。然后再与 图片进行对比,检查记录正误情况。主讲人总结 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目 的:训练学员在野外眼睛观察,快速捕捉运 动动物特征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动物学研究方法
1
主要内容
1 观察法 2 调查法 3 实验法 4 标本采集与制作
2
第一单元 观察法
3
1 观察法
1.1 观察与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客观地观察发生的事件
途径: 自身感官
直接观察法
借助仪器
间接观察法
应用: 动物的习性和行为研究
优点: 观察结果真实自然
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
只反映“是什么”, 不能说明“为什 么”.
48
2 调查法
2.2 访问法
访问法是指调查者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 卷等手段,有计划的广泛了解掌握有关信息。
➢ 某种动物的有无 ➢ 种群数量和分布 ➢ 种群生境环境
49
2 调查法
2.2 访问法
例:对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种群及数量现状初 报的调查,通过与当地林业局或保护站工作 人员、社区居民座谈交流中,了解当地白眉 长臂猿历史分布状况、现活动的大致区域和 群数(张兴勇,2007)。
体型较大 体背和尾均为黑色
尾长超过体长
?
?
6
1 观察法
松鼠巨松鼠图片引自百科相关词条71.2.2 声音定位
据动物特有鸣声确定其大致活动区域
1 观察法
设立听点
听到鸣叫
搜寻目标
锁定大致活 动区域
8
1.2.3 痕迹识别
对于一些动物很难观察 到,可以根据其活 动痕迹来识别,如 爪痕、毛发、足迹、 食物残留等。
12
观察动物
1 观察法
13
你看清楚了吗?
请不要讨论!
14
1 观察法
1.3 动物行为观察
1.3.1 动物行为分类 (1) 生存行为 取食、排泄、休息、奔跑等; (2) 繁殖行为 求偶、交配、分娩、育幼等; (3) 社会行为 对抗、争斗、通讯、聚群等。
15
1 观察法
1.3 动物行为观察
1.3.2 预观察 行为研究之前需对研究对象的行为有一个全面
1 观察法
右图为两种动物的足迹 • 左为狼的足迹 • 右为赤狐足迹
引自盛和林,徐宏发. 1992. 哺乳动物野外 研究方法. 中国林业出版社
9
练习1-1 听声练习
1 观察法
根据声音特征辨别动物。请说出下列4种不 同的鸟叫声各属于哪种鸟类:
A 野鸽 B 麻雀 C 家燕 D 布谷鸟
1
2
3
4
答案:1-C ;2-B;3-D; 4-A
4
1.2 研究对象锁定
1 观察法
野外少有机会能近距离仔细观察动物的全部外型特征, 稍瞬即逝,因此必须尽快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
活动的生境或具体场所

个体大小、一般外貌

活动姿态

毛被颜色、鸣叫特征

其他明显特征:长尾或短尾;长嘴或短嘴
5
1.2.1 外形识别
在一棵树上发现一只鼠形动物
1 观察法
体型较小 全身灰色 停留时常翘起尾巴
36
2 调查法
2.1.3 样方法
样方法是指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 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该方法 主要用于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
确定调查对象和区域
选取样方
总数计算:平均数× 样方数
计数样方内个体数量 并计算平均数
37
样方设计
样方的主要两种类型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样地为近方形。 在样地中按梅花 形在其中选取5 个样方,每个样 方的长和宽要求
24
1 观察法
1.4.2 扫描取样法
该方法适用于集群的动物
➢ 观察数据均是研究对象发生的瞬时状态 ➢ 对发生频率极小的行为几乎不能记录 ➢ 无法记录某一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
25
1 观察法
1.4.3 目标取样法
又称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动物的某一特 定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更多细节。
在某一时间段内只对一群动物中的某 一 特定个体 (目标)观察记录
时间:9:00 - 12:00 行为类型:饮食、移动、休息、鸣叫
29
1 观察法
练习1-4 随机取样观察与记录
讨论形成授课者的一般行为分类定义 请分组派代表展示“练习1-3”的结果 下面的学员运用随机取样法记录各位展示者
的行为 比较各陈述人的行为差异
30
第二单元 调查法
31
一致。
样地为长条形。 将样地分成若干 等份,由抽样比 率决定距离或间 隔,然后按这一 相等的距离或间 隔抽取样方。
2 调查法
38
2 调查法
2.1.3 样方法
抽样方式
五点式 (正方五点式,线形五点式) 棋盘式 单对角线式 直行式 (完整平行线式,间隔平行线式) 双对角线式 “Z”形式
10
练习1-2 特征描述
1 观察法
请根据主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分布等,参考 下图和生活经验,描述麻雀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麻雀主要栖息于居 民点和田野附近。体型较小, 羽毛为褐色,脸颊部左右各 一块黑色大斑,嘴短呈圆锥 型。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 前进,不耐远飞,鸣声计数法
2.1.1 直接计数法
例:对海南坡鹿的数量调查 先了解哪些地段生活着坡鹿 抽调一定的人力逐块计数 最后得到坡鹿的总数
2 调查法
34
2 调查法
练习2-1 校园内麻雀数量调查方案设计
如何组织 需要考虑哪些事项
识别动物培训 分组和划分地域 同一时间展开调查
18
1 观察法
1.4.1随机取样法
随机取样法的特点:
偏重于突发或偶发事件的记录 无法获取系统的观察数据,缺乏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数据处理和讨论 运用随机取样观察野生动物时,仍建议设计相应表格,
规范记录数据,尽可能保持每次观察所获数据类型 保持一致。
19
1 观察法
1.4.1 随机取样法
2 调查法
2 调查法
动物学研究中,通常要对一个地区的生物 多样性、种群密度、种群所栖息的植被 类型和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