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中医源流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 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联络器官:咽、目系、膈; 3.交接经脉:脾经(心中), 小肠经(小指)
2.治法方药
首先,此期内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奇效良方》中的胜金散; 《医宗金鉴》中的颠倒木 金散; 《时方歌括》中的丹参饮; 《医林改错》中的 血府逐瘀汤等,都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的代 表方。
其次,寒凉药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症因脉治》明言“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 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汤可以选用也”.
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 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在胸 痹的病机转归方面,提出“因邪迫于阳气, 不得宣畅壅瘀生热”。 王焘认为痰浊热毒闭塞心脉是胸痹发病的 主要病机。
2. 防治方药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患胸痛方”用雄黄、巴豆。
《千金要方》中的细辛散、蜀椒散、前胡汤、下气 汤,亦是在前人所用方药的基础上,增用辛香通散 药物如细辛、花椒、吴茱萸、槟榔、木香、草豆蔻 等而成。
2. 治法方药---通阳
(1)宣痹通阳法: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
(2)通阳化饮法:代表方为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和桂枝生姜枳实汤。
(3)温阳散寒法: 代表方为薏苡附子散和乌头 赤石脂丸。
(4)益气温阳法: 代表方为人参汤。
(二) 晋隋唐时期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
心血管疾病症状
高血脂
情绪变化
寒冷
(一) 秦汉时期
1.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太阴脉,其病 心痛,心烦而噫。”
2.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胸痛” ﹑“心痛” ﹑“心痹”之名,并详细论述症状与鉴别,奠定 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3. 《金匮要略》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专篇,确立了临床治疗基本法则.
2.治法方药
首先,辛香通散、化浊开窍法得到广泛运用。
《太平圣惠方》所载之木香散、草豆蔻散、吴茱萸
散、青橘皮丸及《圣济总录》所载之枳实汤、四温
散等。
其次,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亦日渐广泛。 许多可用治胸痹的方药中,均加入了五灵脂、蒲黄、 当归等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
金元医家,亦采取汗、散、利、温等多种方法论 治胸痹。
认识到胸痹亦有痰热蕴结,阻遏胸阳而致者,治 疗应当用清化痰热、行气散结之品。
二 临床启示
通过研究历代胸痹文献发现,胸痹发病 多由外感风寒暑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 等因素,形成寒凝、气滞、痰饮或瘀血,导 致气滞血瘀,痰浊闭阻,阴寒内结,痰瘀互 结,终致胸阳失运、心脉痹阻而发生。总以 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为临床重要特征。
《内经》-----胸痹心痛
病因方面,《内经》认为风寒湿燥
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
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
病机方面,《内经》认为经脉闭阻,
血行不畅,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
痹胸中,是胸痹病机之关键。
发生发展过程与五脏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
1. 病机----阳微阴弦 “阳微”是关前之阳脉微,“阴弦”是
4. 厥心痛—五脏心痛
(1) 肝心痛: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 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衝。
(2) 肾心痛: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 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取京骨、昆仑。
(3)肺心痛: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 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4)脾心痛:厥心痛,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 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脉涩则心痛.” (《邪气脏腑病形》)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嗌干善噫,暴 上气而喘,厥气上则恐.” (《痹论》)
3. 真心痛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 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 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厥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 死不可治。 (《厥论》)
《外台秘要》中载“深师疗胸痹麝香散方”,用药
始用清心化痰散结之品。(犀角、牛黄)
(三) 宋金元时期
1. 病因病机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
机特点。“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邪冷气, 攻注胸中”。 其次,认为精神因素也是胸痹发病的重 要原因。 再者,部分医家认为气血痰水生变为患, 亦是导致胸痹发生的重要环节。
(四) 明清时期
1. 病因病机 首先,完善了胸痹属虚证的病机理论。《玉机微义》:
“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 也。”《景岳全书》:“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 有此病。” 其次,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 要原因。 正气不足,胸阳虚损,脏腑虚弱,风寒侵袭,痰饮内停, 情志失调,终至气血瘀滞、胸阳痹阻而导致本病发生,是明 清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
同时,痰浊热毒闭塞心脉﹑五脏逆乱攻冲
心胸亦不失为发病的重要机理.
启示之一:辨证论治规律
1.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3. 益气祛瘀,化痰通络 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关后之阴脉弦。“阳微阴弦”是以脉理论病 机。 指出了上焦阳虚,寒邪痰饮等阴邪上乘, 致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实质,同时也指出 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性特点.
2. 症状特点
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喘息咳唾、气短不足以息、胸满、 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表现, 并指出其具有心痛时缓时剧的发病 特点。
<<黄帝内经>>
1. 胸痛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藏气法时论》)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 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脉解》)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体重烦闷,心痛引背。”
“岁火不行,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
(《气交变大论》)
2. 心 痛﹑心 痹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 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五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