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摘要:我国对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分类中,植物园是属于专类公园类别下的公园绿地。
然而,在同等级的专类公园相比(包括儿童
公园、动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等),植物园在生态效应(保
护物种多样性、提供休憩场所、改善小气候等)和文化效应(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上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植物园、绿地系统、数字化植物园
abstract: our country to the city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classification, botanical garden is a special park under the category of park green space. however, in the same level of special park ( including children’s park zoo, compared, historic garden, amusement parks, botanical garden ) in ecological effects (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provide recreational sites,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effect ) and culture ( scientific research,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 has a more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city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 words: city botanical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botanical garden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植物园的定义与职能
植物园的主要职能有科研基地、科学普及、示范作用、专业生产、参观游览等。
我国植物园的定义为:“搜集和栽培大量的国内外植物,进行植物研究和驯化,并供观赏、示范、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城市专类公园,是组成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部分。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对植物园的定义则是:“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
”
总的来说,我们生活中的植物园就是一个融科研、科普、游憩、生产及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任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绿地场所。
三、我国植物园个案现状
1.成都植物园
成都植物园位于成都市北郊天回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合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成都植物园成立于1983年,是一座“具有风景园林外貌,融合科研、科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
目前成都植物园的科研成果主要有:1.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作中承担的“拒霜园”和“木兰花坞”对的绿化示范工程;2.对“成都市更新灌木的引种及应用”的课题研究与上街试验项目。
2.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位于天河区龙眼洞火炉山下,全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
物园,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博物馆”。
华南植物园建于1959年,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的收集、引种工作和进行驯化、繁殖等科学研究。
园内丰富的植物很好的发挥了植物园的教育功能,同时园内定期开展各类专类展览与种子跨国交换,保证了植物观赏的趣味性。
但由于位于广州市北郊同时并非免费开放,游人并不多。
由于较高价的门票和专业局限性则并没有吸引广大的游客。
四、我国植物园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代我国植物园的发展面临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长时间的科学记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已建成的植物园屈指可数,增加植物园的建设能够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并且保护、引入、驯化、繁殖弱势植物种从而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植物园来说,时间和科学记录使保存在植物园里的植物的价值大大增加。
即便拥有了强大的植物基础,缺乏科学和长时间的引种记录,也不能发挥植物园的科学研究价值。
植物和引种记录就像是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
而目前我国似乎各植物园都很重视植物的科学记录,都采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手段来完善记录系统,但真正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则寥寥无几。
植物记录关键的是原始数据的及时收集和累积,而不是
单纯先进技术手段。
同时为了保证对植物的鉴定和科学记录,植物园应配备专家对植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2.植物园在数量和在质量上都未达到要求
由于资金不足,中国植物园的数量和质量都未满足要求,大多数植物园在现代园艺和基础设备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的
差距,植物园的数量远远不足,分布不均,西部地区的植物园数量远远不足。
3.植物园在科普教育职责方面的凸显不足
部分植物园不够重视教育功能,环境解说设备简陋,植物名片缺漏,只提供游人活动与休憩的场所是远远不够的。
植物园应发挥充分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向游人传授植物学知识。
尤其对于在城市成长的儿童,植物园是认识植物学的第二课堂。
五、当代植物园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1.产业化模式植物园
对植物园进行“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改造,打破了传统植物园模式,推进植物园与农业科技园、观光农业园三园一体,集生产示范、产品开发、观赏旅游为一体,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结合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趋势在原有植物园职能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作物品质、栽培、效益等为主要的产业化系统研究和开发。
然而,用经济效益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开发能力,虽然可以带来良
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却一定程度削弱了植物园的物种多样性和教育职能,同时产业化模式需要更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与更大型的员工队伍,这并不适用于广大植物园。
2.数字化植物园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大植物园纷纷加速了信息化的进程,数字化植物园由此提出。
数字化植物园的主要特征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基础设备装备高度智能化;植物保育操作技术自动化等。
从概念上来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植物园的科学研究、物种保护、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和生产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使植物园按照所设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的数字植物园取得了初步经验和成果,但大部分仍未能与国际植物园信息系统结构。
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植物的管理与研究,对植物园的发展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也带来了新的思路。
六、总结
科学合理的植物园设计可以与公园产生一样的生态效益,甚至其植物物种多样性和能使其更好地发挥生态效应,营造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优秀的植物园设计能吸引游人休憩娱乐的同时,发挥独特的知识传授职能,能让人更好地认识植物、认识自然、学习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
然而我国城市中对植物园的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远远不足,同时城市中的居民虽然对自然绿地有着迫切的需求。
但是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尤其是当今在城市中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们对植物的认识却越来越局限。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行道树、灌丛、植被在种类和形态上都比较有限,这尤其限制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植物的认知从而弱化了人们对植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们的城市需要建造和设计出更好的植物园,从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上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余树勋.植物园.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 施维德.成都植物园的发展与对策.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0
3. 何小唐.植物园发展应侧重开发利用[n].中国花卉报. 2004
4. 郑伟.植物园栽培植物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交流[a].中国植物园[c]. 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