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忌讳的聊天话题
小青(化名)的父亲今年75岁,已经退休十几年了,退休后一直独居。
父亲刚退休时,小青参加工作不久,她每周末都回家陪父亲。
后来因职务变动,小青工作越来越忙,有时候周末还要应酬,十天半月才能回一次家。
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少了,小青发现和父亲的话也越来越少了。
在小青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豁达、开朗和宽容的一个人,父女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最近几年,她发现父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会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
有一次,小青看到父亲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就好心询问了几句,结果被父亲无缘无故地数落了一番,这让小青很委屈。
这几年,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小青与父亲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与父辈的交流越来越困难。
家住西宁市泰宁社区的小赵说,“有时我无意间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让父亲大发雷霆,我都不知道如何与父亲交流了。
”家住西宁小桥的雷先生也说,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他与父亲的交流越来越困难,有的时候自己根本就把握不了,父亲究竟想听什么,爱听什么,什么样的话题,是不能轻易在父亲面前提及的。
省城不少心理学专家认为,如何与老年人交流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与老年人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涉及老年人心理的社交技巧。
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支撑
西宁市心之源心理咨询师阿惠(化名)说:“有些老人是因为内心孤独,心理上开始有一些变化,他们更需要的是情感关注,在精神层面上需要心灵的陪伴。
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人更容易交流,青年人想要跟老年人很好沟通,可从他们喜欢的角度切入,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
”那么在和老人交流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老年人更关注情感和精神生活。
在情感方面,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失独的老人,常伴他们的是孤独,在情感上往往感到很失落,自然少不了伴侣这个话题。
阿惠说:“有些患病的老年人在找老伴的时候会有所顾忌,担心自己给不了对方什么。
他们需要的陪伴除了家人给予,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照顾和理解,平时交流所思所想,就感到很满足了。
”
还有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幸福的老人,他们走到一块会谈论幸福感比较强的话题,比如健康、饮食、兴趣爱好或者子女家庭等,或者学习电视上一些新潮的有趣的东西。
怎么活得健康、快乐、有意义是他们所追求的。
老年朋友跟年轻人聊天,更愿意讲述一些他们的过往,有些老人愿意谈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或讲述曾经的英雄事迹,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有些老人则对过去的悲痛念念不忘,逢人就说。
阿惠说:“过去的已成为过去,年轻人平时要多跟他们交心,聊天时尽量不要触及一些伤心往事。
”
那些老年人忌讳的话题
除了跟老年人多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开心的事儿,要尽量有意识地避免一些他们忌讳的话题。
阿惠说:“有的老人心态不好,会很忌讳谈老,他们对老有恐惧感,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被人认为老无所用了,子女反倒要哄着他们,他们才更有安全感。
”
市民郭女士快六十岁了,她说,年轻的时候啥也没想过,感觉自己很有力量,如今听到别人说老了怎么样的话题,就会想到自己有一天牙也没了,手也发抖,面对自己的衰老,郭女士时常会莫名的伤感。
阿惠认为,对于这样的老人,衰老、疾病与死亡,是最不愿意被提及的。
有些老人也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形成好多年,其中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要改变也不容易,别人无意中说起时,他们不太会接受。
阿惠说:“跟老年人交流,尤其年轻人更要注意交流的方式,有些年老的人脑部结构慢慢退化,有些东西跟信念、环境、观念有关,没人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尊重、接纳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让老人保留自己的空间。
”
另外在孤独的老人面前尽量不要说孤单、没人爱等话题。
郭女士说:“身边60岁以上的人,自身一些东西退化了,做事情有心无力,要借助外人,他们心里也会感到难过。
如果有条件,子女可以在家里给老人提供书画区,让他们每天写写画画,脑力劳动起来,有点提精神的东西来支撑,避免大脑迟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