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牧子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根据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所创作的一部小说。

文中的我同样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出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剖析主人公里特里克兰德的画家生涯,旁观者与读者很贴近,将读者对故事的感想深刻化哲理化,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

小说的开篇,作者给主人公里特里克兰德以一个很好的定位:他的伟大可以掩盖他为之产生的瑕疵。

诚然,我也赞成一个人的伟大是不需要拘于小节的,艺术需要他的个性,个性则是艺术的灵魂。

而里特里克兰德给我的第一印象则是:他应该会像梵高,生前为作画不问世俗,穷困潦倒,去世后却被人发现他的才能,他也会像梵高一样是一颗陨落世俗的天才。

然而,书的后几章节则写了一些作者对当时文坛的看法,为下文做铺垫。

这其实是挺考验人的,我不喜欢看一些光讲道理的文章,虽然尤其必要性,但同样对于我来说也是挺枯燥无味的。

很快,作者开始描述里特里克兰德生活环境了,有他的夫人为起点,里特里克兰德太太给我的第一反应是那种自身平凡却想通过与有才华的人交往来提升自己的品味,让人觉得她有才华。

这恰与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木讷,冷漠相矛盾,虽然他们一家的生活井然有序,安于平凡,但让我觉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时平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与后文提及的施特略夫一家和谐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家的生活都是那种虽然有矛盾,但让人心安的愉悦。

但无奈的是,平静相同,不羁处也相同,前一段是令人羡慕的和睦生活,后一段是狂放不羁的旅途,也许是命中注定,让人心痛的家庭破裂依旧发生了。

此刻,对于主人公为了理想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远赴巴黎实现画画的梦想,我还是蛮欣赏的,毕竟追梦是不分年龄的,每个人都有追梦的权利,而主人公能放弃那么多,也是值得钦佩的。

相反的,对于里特里克兰德太太和她哥哥没有道理的揣测让我反感。

当作者去巴黎见主人公时所见所说却让人深思,为了追求梦想,里特里克兰德不在乎与他相守20多年的妻子,不在乎两个孩子,的确他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养活妻子和孩子,但我为里特里克兰德的太太感到悲哀。

相思相守变成了包袱累赘,即使作为女人的她虚荣,但并不能否认她在主人公生命中的存在,一句“让她见鬼去吧!”“一点也不在乎”让这个女人的存在彻底抹灭,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哀,是这个时代女人卑微的写照。

但在作者将里特里克兰德的现实情况相告知时,他的太太态度转变时,我们不难看出这份婚姻的虚假。

之后的里特里克兰德太太以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谋求同情,去赚足人的光顾生意,这同样反应了这份感情不值一提,但这并不影响一个事实,她是一个被追梦的丈夫抛弃的妻子,是艺术的牺牲品。

试想一下,作者塑造的妻子是一个虚荣的女人,淡化了主人公抛妻弃子的不良形象,更是花了一定篇幅描写了妻子之后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个女人身上发生的事。

如果这是一个爱丈夫的好女人,曾经的他们相知相守,主人公依旧去追梦,而妻子依旧爱恋着他,像施特略夫守候他妻子一样守护着里特里克兰德,我们又能否忽略这个离婚的事实呢?是否会觉得这微不足道?
其实,初读到里特里克兰德太太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不幸谋取利益时,对她的同情已经消失,反而更赞同里特里克兰德去追寻他的梦,去画出他内心的渴望。

之后的之后,作者写了施特略夫,花了很大的篇幅写了施特略夫与主人公之间的事情,我挺喜欢这个胖子的形象的。

作者的评价也很中肯“施特略夫就是这样:他心里有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培尔契爵士的形体。

他的禀性仁慈,慷慨,却不断闹出笑话来;他对美的东西从心眼里喜欢,但自己却只能创造出平庸的东西;他的感情非常细腻,但举止却很粗俗。

他在处理别人的事物时很有手腕,但自己的事却弄得一团糟。

大自然在创造这个人的时候,在他身上揉捏了这么多相互矛盾的特点,叫他面对令人不惑的冷酷人世,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玩笑啊。

”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伟大之处。

从18章开始到42章结束,作者写了里特里克兰德关于灵魂与欲望的斗争,里面不再是简单的陈述,多了一层故事的起伏,挺符合我这个喜欢看故事多于看道理的俗人的。

感动于施特略夫的乐天派心态,对于主人公的刻薄侮辱,依然去关心照顾他;感动于为了朋友能住家里养伤时,违背对自己画作看重的常态,承认自己画的没有灵魂,血淋淋的呈现在仰慕他的妻子面前,只为了朋友;感动于“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来说,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我们对这些人必须非常容忍,非常耐心才行。

”这样的大智若愚,这样的为了天才而容忍;感动于对于妻子的背叛,却仍然在原地守候她,不离不弃;感动于当朋友妻子背叛之后,还能客观的去欣赏天才之作,去伸出友好之手。

作为一个二流画家,他自己无法创造美,但是他那种欣赏美的才能以及对人的热忱正直,让他变得伟大而不平庸。

这是普通人而能伟大的典型例子,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

才能是天赋,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或许,施特略夫的最后结局是好的,妻子的离世,回归家乡,在爱他的祖父祖母的守护下,忘记痛苦,乐观生活。

与施特略夫不同,里特里克兰德灵魂里住着一个疯子,不断地牵引他去创作,去挣扎。

他既不知感恩,也毫无怜悯心肠,但他确是一个天才,一个愿意抛弃富足的生活去寻梦的人,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找寻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

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就是里特里克兰德,一个被命名为天才的人,违背了人性规则,自私冷酷,却开辟了一个艺术的大门,有着自己对艺术独特的见解,作了灵魂的领头羊,追求到属于他的“月亮”。

他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所以让我对他的评价也充满了矛盾。

对于他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灵魂,为艺术献身,我感到钦佩,尊敬;但同样,他只因为一时的欲望抢走朋友的妻子,背叛朋友,也让我感到说不清,因为先入为主的认为主人公是个伟人,想象着他会是一个看透尘世,不拘小节的艺术家,我不介意他抛弃虚荣的妻子,对人刻薄,欺负照顾他的施特略夫,但无法忍受当肉体的欲望占上风时,他对朋友的背叛。

当他面对勃朗什的死理所应当,毫不在乎时,当他说不需要爱情时,说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时,我觉得很悲哀,不管是他的妻子还是勃朗什,这都是一种悲哀,一种牺牲。

只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人,是一个天才,这就注定不管她们真诚与否,都会被抛弃,都会被贬低,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

总之,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斟酌的小说,里面蕴含的哲理不是一遍就能懂的。

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审视里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将自己的感受思考融入到整个小说里,从旁观者的语言,主人公的语言,施特略夫的态度将月亮的灵魂,六便士的现实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