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
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
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
“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
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
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像歌中所述,康巴服饰种类繁多,地方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也是他们表达自己地方特色的一种方式,但只要还是以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长布衫、皮卦、衬衣等为主; 且藏族人喜穿藏靴;帽子方面就是以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都喜戴金、银、玛瑙、翡翠、松耳石等做成的头饰及腰饰,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我们就以最具康巴特色的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四川甘孜四个地区为例,感受丰富多彩,且民族特点鲜明的康巴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与完整性。
具有“藏东明珠”之称的昌都,其服饰以华丽典雅为主,注重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效果,色彩对比强烈,大体上可分为牧区、农区和僧侣三大类。
牧区的服饰衣料叫单一,且大多是主妇用自家的羊皮和羊毛所织而成,显得有些粗糙和厚重,却又不失牧区特色,在严寒的高原为康巴儿女抵挡寒流的侵袭。
牧区的装饰品比农区更加繁杂、贵重,女性多以黄珊瑚和红珊瑚为头饰,色彩和造型上讲比农区更艳丽厚重。
农区服饰相对于牧区繁杂,衣料品种也较多,又皮类、绸缎、毛纺织品。
农区的装饰品,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制作的手艺和造型,都比较精致,显得小巧玲珑。
昌都的汉子有魁梧的身躯,强壮的体魄,且黑色是勇猛坚毅的象征,故爱穿黑色和藏青色的袍子。
袍子的领口、衽口、下摆,大都爱镶上老虎皮、雪豹皮、水獭皮,以显示主人的勇敢和富有,以火红或雪白的衬衫打底,显示昌都人的热情和淳朴,衬衫的袖子很长,甩下来可以跳锅庄、弦子,卷起来可以干活。
下身穿黑色或白字的肥裤,跳舞时随舞姿摆动,显现出康巴汉子狂放不羁的性格,他们喜欢头戴狐皮帽,脚蹬牦牛皮靴,以显他们高大的身躯。
藏族人的头发原本又粗、又浓、又黑,昌都的汉子又喜欢往头发里掺杂黑色和红色的毛线,扎称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人们风趣形象地称之为“英雄结”,再用珊瑚珠和蜜蜡珠在辫子上加以点缀,显示出了昌都汉子华贵的气质和勇猛高傲的气势,不过农区的男子一般不在发辫上套其它饰物。
但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的康巴汉子,都有佩戴藏刀的习俗。
一般是盛装的时候配在腰间,有长刀和短刀之分,长刀一般为50厘米左右,刀鞘是以银质而成,上面刻有虎狮龙凤等吉祥的图案,斜插在腰上,是用来防身的;而短刀一般挂在腰带上,是用老吃肉的。
腰间还有各种形状的子弹带、子弹盒,是用于对付敌人,过去康巴人勇于争斗,刀枪是他们形影不离的伙伴。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昌都得到和平解放,佩挂刀子的生产、生活、自卫的功能在逐渐的消失。
昌都的姑娘是标准的康巴美人,大都天生丽质,有着姣好的身材。
她们喜欢穿有袖或无袖的袍子,腰肢再用丝带系紧,突显她们细腰长腿的身段。
衬衫的袖子很长,甩下来一直拖到地面,跳锅庄时长袖飘飞,腰肢细软,令人叹为观止。
昌都的姑娘很讲究发型和头饰,城镇和附近农区的妇女扎辫,然后将小辫拢成一股,再用红色的丝线接上织成独辫,垂与背后,顶饰由两颗深红色的珊瑚中间夹一块绿松耳石组成马鞍形状。
这种发型精致又简练,很好地衬托出了昌都姑娘端庄娴静、亭亭玉立的倩影。
牧区的妇女以蜡黄色的琥珀为主。
昌都嘎玛、拉多、面达以及江达等地的未婚女子头顶只带一颗黄色的琥珀,而已婚女性至少要戴三颗以上的琥珀。
牧区姑娘的腰间饰物的繁杂和厚重是农区姑娘的数倍,她们喜欢在腰间系上银雕花带,在后垂的独辫上镶上各种珠宝、珊瑚、金银器等饰物,仅此有的重达一二十斤。
昌都的姑娘也有在腰间佩挂藏刀的习俗。
但相较于昌都男子所佩挂的刀,姑娘的刀显得小巧玲珑些,制作考究,长度不超过20公分,它与银质针线盒、圆光、奶桶钩一起佩戴在腰带上,成为昌都妇女腰部装饰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树与昌都两地相邻,就连方言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服饰上却与昌都有一定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想,大概也是受到青海安多地区的影响。
青海玉树,被誉为“服饰之乡”,不仅是因为玉树藏族服饰丰富多彩,还因为它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展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诱人的卓异魅力。
不但可以直接感知藏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还可以领略藏族服饰文化的完美性和由此展示出来的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
玉树藏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花纹图案构思精巧而变化多样。
主要的款式有缎面袍、提花缎面袍、皮面袍、毯氇袍、彩边袍、珍贵兽皮袍等十多种。
玉树藏袍比较华贵,一般都饰有金、银、铜、铝、珊瑚、玛瑙、珍珠等珍品,再以五彩的氆氇和珍贵的水獭皮为边,一件就重达40余斤。
男式的藏袍比女式的腰简单些,但却也不失康巴汉子的风范儿,在藏袍下以白色藏式肥裤打底,潇洒飘逸。
在玉树,举世闻名的《格萨尔》史诗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有着嘎佳洛僧姜珠姆之乡的美誉。
僧姜珠姆,格萨尔王的王妃。
传说珠姆王妃的头发长至拖地,平常梳洗时需要几人伺候,半边头发就要梳洗一天。
而且头发上配饰较多,镶满珍珠宝石,因此成为玉树姑娘们心中所模仿及崇拜的对象。
玉树妇女的发饰很为讲究,一般梳洗装饰需要一两名同伴帮助,梳辫成许多等距排比的小辫,辫梢向后系编在一起,披于后背,再用红穗丝续编,置丝绸腰带下,上面轻束雕纹皮带,辫尾自然下垂。
牧区妇女会在辫梢上缀满珊瑚、玛瑙等,还有专用的饰带上缀上珊瑚、银币、纹银碗等。
已婚妇女,前额两侧和头顶置一黄琥珀,藏语中叫“蜡贝”;少女则额前有刘海,头顶戴一蜡贝,若刘海两侧置有两颗小玛瑙或松耳石,则表示已有男友;若是寡妇,取下头顶的蜡贝;若摘取前额两侧蜡贝,则表示双亲已故;去哦额前两侧的蜡贝附近置有两颗松耳石,则表示不幸,双亲及丈夫亡故。
男子将头发梳洗干净,编成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也有顶发分成二至四等分成小辫,然后合编成一根粗大的辫子,再在辫尾用黑色或红色的丝线续编,发根处用象牙或银箍束紧,并缀以红珊瑚或几颗玛瑙,然后将发辫盘在头顶,用西乡续编的发尾随发辫绕一圈后,由右耳顺肩垂向胸前。
玉树藏族的腰带很特殊,最著名的要算牛皮镶缎腰带、银板腰带和轻挽于臀下的股带,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用工的精细、美观,有很重要的装饰作用。
玉树藏靴样式也很特别,左右可以换穿,男女不分,藏语叫做“夯”,俗称“算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而玉树藏胞帽子的种类也不少,形状各异,既有御寒功能,又起着装饰、礼仪的作用。
其中最特别的就属红穗帽,藏语叫“角拉”,位玉树男子专用品,形如圆筒,口有外沿,上窄下宽,缀于帽顶中心的红级是辐射状向外顶檐四周散开,固定于檐边,穗垂四周约6厘米,走路、跳舞时随舞步自然摆动,显得英姿豪放。
因玉树男子喜欢戴这种红穗帽,本省东部地区的其他民族通称玉树地区为“红帽”。
青海玉树康巴藏族的服饰让我们耳目一新,琳琅满目的佩饰,丰富多彩的服饰都让我们领略到玉树特有的民族风情。
目光一转,美丽的香格里拉又是别样的风情,居住在这儿的藏族同胞以其独特的民风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得不去剖析他们的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迪庆地区康巴藏族的服饰最具特色是在女子服饰上,男子基本特点就是肥腰、大襟,上装喜穿右襟齐腰短衣“对通”,镶金边高领,用银币、铜珠做衣扣,讲究层次重叠,颜色醒目。
外套圆领右襟长袍“楚巴”。
迪庆妇女的服饰形式较多,主要有几个样式:德钦妇女内着长袖衬衫,外套款领无袖长袍,腰束绸带,前面系“帮典”,下穿长裙,老年人冬季或穿长袖氆氇长袍。
迪庆河谷的妇女服饰,上身着长袖藏绸衬衣,外罩呢绒坎肩,镶云头金银丝绒边饰,以红珊瑚为衣扣。
下身穿百褶围裙,腰身缠绕百花带,喜欢佩戴镶嵌珊瑚的金银长垂耳环,胸戴银质的护身符盒,右襟挂三须链;中甸高原河谷妇女服饰,流行一种连衣裙式藏装。
上段为谨慎窄袖燕尾领口,胸襟领口部位用金丝缎或彩色图案组成,肘部镶有三色绒布圈,下身着百褶裙,后摆略长,呈半圆形,裙长及膝,裙子镶两道彩辫花边;尼西地区藏族妇女服饰上身穿宽大长袖衬衣,外穿呢绒坎肩。
喜爱素静深色。
腰束毛布花带,下身穿白色宽大折叠形长裤,裤脚及地,脚穿云头牛皮鞋。
背披黑底白条花毛布披肩及三角斗篷,具有遮阳防雨和负重垫肩作用。
迪庆女子成年后开始装饰发辫,一般用彩色丝绒将发辫盘刀头上,佩上金银珠宝头饰。
中甸地方的妇女头梳两辫或三辫,披在肩后,辫尾缀上红头蝇置于腰带下。
尼西地区的妇女喜欢将头发编成若干细辫,用头绳缠绕头上。
迪庆妇女喜用红绸套头或用各色鲜艳的头巾,有的镶金边绒帽,再佩戴金银珠宝饰品,显得华丽、唯美,将地域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甘孜康巴藏族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品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