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铁性材料

多铁性材料


大部分材料的磁化和铁电极化都很小
虽然已经发现了若干多铁性材料,但其中大部分材料的
磁化和铁电极化都很小。例如,铁电极化比典型的现为反铁磁性或弱磁性, 也严重阻碍实际应用。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发现的多 铁性材料绝大部分只在极低温下才表现出铁电性和磁 性的共存,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迫 切需要寻找室温下表现出较大磁矩和铁电极化的材料。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现有机制,探讨现有机制下室温多 铁性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还需要寻找新的多铁 性的机制。
至于多铁性聚合物,磁电响应已大到可以直接利用其磁电
转换信号,来制作传感器,可调谐过滤器和数位存储器等 组件。可以这么说,多铁性聚合物已经能看到其市场前景。 但是,现在大部份的应用都还是基于块材或厚膜样品,无 法很好地整合到现有的组件中去。多铁性聚合物薄膜的制 备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基板的钳夹效果,部份抵 消了压电或磁致伸缩所产生的应力,传统的层层水平相迭 的构造已不再适合,需要有新突破。最新的发展是设法生 长垂直排列的多铁性纳米聚合物薄膜。这样,应力是在垂 直于基板的方向,可避免基板钳夹的影响。如果能适当地 控制两相及基板间的应力,通过三维磊晶的效果,这种垂 直纳米结构聚合物是可以在不少的体系中做成功的。
图1 温度为46K 时Ni3B7O13I 的磁电转换电 压输出信号之示意图﹐箭头及数字 表示信号随外加磁场变化之走向。
材料的研发与制备要有重大的突破
现有的多铁性材料为数很少,且其中大部份是铁电反铁磁,
但铁电铁磁在实际上有更广泛的用途。对于绝大多數的多 铁性而言,其铁磁或反铁磁转变温度远低于铁电转变温度, 且低于室温。仅有的被证实的室温多铁性只有BFO,但 BFO在材料制作方面有很多问题,包括杂质相的出现和微 缺陷的形成等,造成很大的漏电流。而漏电流的加热效应 在组件实验中会造成很多假象,如在施加较大电压下会导 致偏磁场的减小,造成电场对磁场有控制的假象。目前, 就制作示范组件,验证新组件之概念而言﹐BFO是最佳的 选择之一。但其在材料制备上的难度,将会限制最终的商 业化。寻找新材料﹐特别是铁电铁磁和室温多铁性材料, 无疑是这一领域未來发展的重点之一。
人工结构中的多铁性问题
由于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
科学研究领域更多地拓展到各种人工结构,诸如超晶 格等的制备和物理性质研究。人工结构材料可以不受 一些自然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 如,已经有人提出在Fe/BaTiO3 超晶格结中可以实现 电场对磁化的调控。而采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如 LaAlO3/La0.6Sr0.4MnO3/SrTiO3 的超晶格结构可以 在界面处得到铁电极化,但其中的物理机制还远不清 楚。可以预期在人工结构材料中将会得到新的多铁性 系统以及磁性和铁电性之间调控的新机制。
铁性磁涡旋系统的研究
关于铁性磁涡旋系统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首先,
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的铁性还存在争议。而更为基 本的这类系统的定义也还没有完全确定。铁性磁涡旋 系统与多铁性系统的关系及其在实验上的特性也还需 要更多的研究来表征。
总的来说,由于多铁性材料中同 时存在铁电性和磁性,使得这一 体系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得到了 很大的重视。这一体系的研究也 必然推动对铁电性、磁性以及强 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
理论上对磁电耦合机理要有更深的理解, 特别是耦合强度的极限与影响因素
如图1以及最近的结果都显示, 电域与磁域相互触发要在很大 的电场或磁场下才发生,这样 的数值显然不适合于组件应用。 近来用一些显微成像技术,的 确看到BFO中电域与磁域的相 互触发,但是这只是局部个别 电域或磁域的翻转,与组件运 作所需的样品中所有域都要翻 转,还相差甚远。
多铁性系统中铁电性和磁性之间的互 相调控问题是多铁研究的本征问题
虽然在一些多铁性材料中已经发现磁场导致电极化方向改变的
效应,但只有极少数材料表现出磁场导致电极化反向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在实用中有很大的优点。另一方面,相反过程—— 电场对系统磁化的影响,也只在极少数材料中被发现,而且效 应也不显著。因此需要寻找存在铁电性和磁性之间互相调控更 加显著的材料,这也需要寻找新的多铁性以及铁电性与磁性之 间互相调控的机制。日本东京大学Tokura 教授参照庞磁电阻锰 氧化物中在双量子临界点附近可以实现很大的庞磁电阻效应这 一思路,提出在多铁性系统中,也可以在多铁性(铁电性)到顺电 相的双临界点附近的体系中,应该也能得到很大的铁电性与磁 性之间的调控效应。我们认为,统中显著的各种性质间的调控 效应需要能量尺度上接近的多种相互作用间的相互竞争,寻找 铁电性和磁性之间显著的互相调控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