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思维在林业中的应用硕士一班盛宣才生态学摘要: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形成、方法以及创新思维在林业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思维;方法;林业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点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如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题、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在林业方面创新思维也解决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创新思维为林业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保障林业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提升林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创新思维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自觉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林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推动了林学学科的建设。
一、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域[1]。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求新意识的引导下和支配下,以社会实践和感性认识为基础,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借助于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等思维手段,使思维以渐进性或突变性飞跃的形式重新组合、生华,产生的思路或领悟,从而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思维过程。
对于创新思维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创新思维是指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产生的、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高级思维活动。
从广义上讲,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凡是具有新颖独到意义的任何思维,都可以视为创新思维[2]。
纽厄尔等人在1962年提出,创造思维是非传统的、目的十分明确而又持续的思维,其成果对思维者或对人类文化都是新颖有价值的[3]。
从哲学角度上说,创新思维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能动的把握创新对象,通过创新对象激发和促进思维主体创新发展的过程[4]。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思维通过主客体的运行机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联结中演进,在无序与有序的转化中完善,在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中实现。
首先,创新思维在主客体的对立中生成。
创新思维的主体与客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主体是自然存在进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客体则是进人人的创新范围之内的客观存在。
创新思维的主体是创新的发出者,客体则是接受者。
创新思维的主体需要是推动创新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主体需要的内容和特点,也决定着创新思维主体与客体对立关系的内容和本质。
其次,创新思维在主客体的统一中发展。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主客体的天然统一;第二种是主客体的自觉统一。
创新思维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自觉统一实现的。
创新思维的产生是一个经过长期酝酿的思维过程,历来是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研究者们依据不同标准对创新思维形式进行分类,常将创新思维分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自觉思维与非自觉思维、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左脑思维与右脑思维等,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形式[5~8]。
二、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9]。
具体可归纳为下面三种方法:(1)系统思维法。
系统思维法是将所面对的事务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务整体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的思维方法就是系统思维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原则,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一个问题,要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方法。
如分析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方面应体现整体性。
既要考虑教育价值观、区域经济、学校类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又要考虑提高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多种因素来整体把握。
(2)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是以一个问题作为思维出发点,向上下左右方位的思考方式,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发散思维能使创新主体的思维趋于广阔、灵活,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求多种思维活动的并存和联系,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线,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在思维中构成新的思维形式。
运用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运用聚合思维法,科学研究中,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协同作用的过程,聚合思维是把发散开来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再创造性地组合为一个整体。
(3)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改变人们通常从正面去探索的习惯,这种反过来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
如以往我国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只是以降低需求来控制房地产过热,如调整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供给政策,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能起到短期作用,但国务院日前出台的调控房地产的六条措施,强调/ 切实调整住房供给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10]。
三、创新思维在林业实验研究中的作用创新思维不仅是科学创造的前提,而且是科学创造的不竭动力。
创新思维对科学创造的动力作用主要体现为创造观念对科学创造的推力。
科学创造的起始基于创造观念的形成。
作为涵盖了创造目的、创造目标和创造一般途径的创造观念,体现着思维主体为何创造、创造什么以及如何创造的理念。
创造观念首先对创新的基本问题提供解答。
这些问题包括:创新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创新?这一创新是否值得?其社会意义究竟何在?科学创造的深化基于创造观念的明朗。
在科学新概念的酝酿和选择、科学假说的建构和论证(评价新想法、假说的发明)乃至科学新概念的最终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创造观念的作用[11]。
可以说,创造观念贯穿于科学创造的全过程,在科学创造全过程都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12]。
因此,林学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以及科研工作中越来越意识到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创新思维提供了林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试验的深度、广度以及手段、规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容十分丰富,范围极为广阔。
林业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林业科技的发展,在21 世纪,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试验就无法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活动,就不会有林业科学成果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进步。
其次,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创新性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
最后,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林业试验设计课程在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中的开设和逐步普及,在学生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学术论文乃至其他课程论文中,过去经常出现的试验设计不合理以及数据只做大小、百分比的简单比较等现象已越来越少见,而更多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到掌握和运用。
这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林业科研、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维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从事的林业实验研究中,我们应该要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以便更好地做好林业实验工作[13-14]。
其具体做法:(1)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学科交融拓展学生培养方向,通过学科创新培育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跨学科建立的创新平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支撑条件;(2)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创新中心),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空间;(3)通过建立学术论坛、暑期学校、国内外访学等方式,增进交流,扩展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等等[15]。
参考文献【1】段倩倩,侯光明.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58-160.【2】蒋笃运.论创新思维的基础[J].郑州大学学报,2002,35(3):58-61.【3】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9-16.【4】孙洪敏.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J].河北学刊,2006,26(2):30-34.【5】]杨耀坤.科学创造理性的探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美]R·布鲁纳.教育过程[M].宋韦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7】[美]D.N.柏金斯.创造是心智的最佳活动[M].蒋斌,梁彪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8】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9】段德福. 创新思维的自我修练[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李维宁.张丽欧.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J].经济论丛.【11】贺善侃.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6:13-18.【12】刘启强.创新方法理论发展及特征综述[J].广东科技,2011.1.【13】伍一军.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4-6.【14】梁淑珍.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0(2):118-121.【15】祝世兴,董永春.论研究生个性尊重对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9.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