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红了”让世界认识文化的中国
(标题即观点,直接呈现事件及其意义。
)
①近日,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在这部不到1小时的纪录片中,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沿着杜甫的人生足迹,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用杜甫的15首诗,回溯了他落拓起伏的一生。
这也是外媒少见地关注到中国文化中“伟大的悲悯”。
(开篇由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出外媒关注中国文化的话题。
)
②此时此刻,新冠病毒全球肆虐,许多人当下生活的困窘,与杜工部诗中的人生不易,跨越时空产生共鸣。
有外国观众感慨,《梦李白》尤其适合当下。
虽然以国人视角来看,“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等诗句的英文翻译,并不足以传递杜诗独有的沉郁顿挫,更无法讲究平仄韵律,但纪录片通过场景营造意境、以优雅莎剧腔实力演绎,还是能让更多人体悟到不可言说的心灵相遇,懂得几分诗圣的悲悯情怀。
(现实性分析。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跨越时空产生共鸣的原因:新冠病毒全球肆虐,许多人当下生活的困窘,与杜工部诗中的人生不易有契合之处。
)
③这部纪录片,是传递中国文化的尝试,同时也折射出中西方文化认知的严重不对称。
片中有言,“在东方,他是不朽之一;在西方,几乎没人听说过他。
”而不为西方人所知的,明显不只一位“诗圣”。
提起中国,很多外国人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长城、功夫、熊猫、美食等浅表散碎的符号层面。
一次在美国街头的随机采访让人惊讶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于中国的首都、人口等基本情况都不清楚;有人直言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于唐人街。
反观国内,知晓但丁、莎翁,了解欧美大国人文历史常识的,岂在少数?
④严重的“不对称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近代以来,中国国力渐衰,饱受西方霸凌。
从“技不如人、器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思潮之下,国内有志之士主动向西方寻找救国之策,“西学东渐”持续良久。
“西方中心论”盛行,中国文化的价值难获认同,即使进行跨文化交流,遭遇误读也是常事。
相较于唐诗宋词之类,小说已经相对好译,然而,《神雕侠侣》曾被译成《神圣的雕之罗曼史》,《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度被错认成女孩。
一方抱着取经心态、认真学习,一方是抱着猎奇心态、随意“裁剪”,两相迥异的文化交流姿态持续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产生认知不对称实属必然。
时至今日,中西方实力格局早已不复当年,但文化影响力仍是“西强东弱”。
(现实性分析。
论述纪录片的推出折射出中西方文化认知的严重不对称及其原因。
)
⑤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大国崛起几乎必然伴随着文化影响力的崛起。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这正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好契机。
某种程度上,关于中国的种种谬论仍未消散,也是缘于严重的不了解。
“走出去”已成共识,“如何走”还需思考。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就是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外国朋友在接受故事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就拿李子柒讲述田园生活的视频来说,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独特
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外国粉丝们读懂这些,也就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提升国际地位,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
)
⑥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让世界认识更多“杜甫”,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消融那些因无知产生的隔膜成见,人类文明将拥抱更多可能。
(照应题目,号召期待。
)
来源:2020年04月24日《北京日报》
作者:胡宇齐
【相关链接】
《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百年歌自苦
“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
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
”一句不凡的开场,荡开历史学者、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踏寻杜甫生平足迹之旅。
纪录片在历史中观察着杜甫。
从西安到成都,到长沙,到平江……从出生开始,杜甫所到之地像一部书卷,缓缓展开在眼前。
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壮游山川结交知己,科举失意,长安意外得见帝王,入仕后因耿直谏言屡不得志,遭遇安史之乱开始漫长的流浪……在所有的时光里,诗人不停地写诗,意气风发的时候,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时候,难得悠闲的时候……浓缩版一个诗人的一生,就这样在现代风物里重新流淌。
成都的草堂依然馥郁,顺流而下的长江烟波浩渺,诗人在不同际遇中写下的诗,成为对自己最好的注脚。
杜甫是谁?杜甫因何而伟大?纪录片出色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给出了西方对于杜甫成就的定义,也给出了另一种视角对杜甫的解释。
它始终体会着杜诗中挥之不去的沉郁,把诗人的一生溶解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刻度里,感受巨大的失落。
自己以及周边人间的苦难凄惶,化作痛苦的记录、悲愤的慨叹,他渴望这个世界好起来,却永远只能在命运拨弄下身不由己。
痛苦从哪里来?自己的遭遇。
痛苦向哪里去?杜甫的痛苦,最终化作了对人间所有痛苦的体察与悲悯,内心一面滚烫,一面苍凉。
用历史的变迁注解诗人的一生,也用诗人精神的变迁,标记历史每处符点。
这种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在倒推中理解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型。
“诗歌是唐朝的敲门砖,但仕途是死胡同,杜甫试着融入,但从来没有真正成为其中。
他太真实了,陷入了完全的无助”。
“活着意味着什么?他不再是书香门第的儿子,而是千万苦难老百姓中的一员,生活变得更加沉重现实。
公元756年,杜甫被叛军捉住,他与家人远离甚至成为一个搬运工,充满一个小人物对大事件的无助”。
公元759年,杜甫去天水,仲冬,穿越秦岭抵达成都。
逃离战乱,南方的温暖湿润抚慰了他的心,“他的诗歌反映并转化了自己的经历,这种经历也成为中国文化中情感词典的一部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影片在杜甫痛苦沉郁的灵魂中,触摸着心怀天下的悲悯。
BBC完全没有猎奇或者点到即止的轻巧,他们用另一种通俗易懂,抵达了共通的核心精神理解。
为了引起英国观众共鸣,影片常用联系比较的方式表达。
比如描述李白和杜甫,如同希
腊神话里的“酒神”和“日神”,一个物我两忘,一个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在成都,杜甫像一个农民诗人,在自然和日常中寻找到简单的生活乐趣。
但相对宽裕的生活中,诗人依然会感受到痛苦。
为什么?影片借用弗洛伊德写下的一句话进行了类比:“一个人为了一种理想或者一种文明而感到的深深悲恸,类似于对一个爱人的情感。
”看到这里,人们对杜甫的理解忽然更加切肤——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哀伤。
全片用这种模糊的准确,抓住了杜甫的神韵。
影片请来81岁的“甘道夫”,麦克莱恩老爵爷诵读杜甫的代表性诗句。
的确是太会找人了——老爷子是英国的“焦晃”,一样的沧桑入定,声音里自然地带着无边落木,萧萧而下。
对诗的翻译,BBC更注重意义的传递,韵律和用典都难免有所牺牲,但在全片自成一体、对杜甫作为“人”的还原中,这一点并不妨碍甚至有助于英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诗人。
纪录片《杜甫》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一位东方诗人。
关于这一点,很多国内著述可能比这部短片更高深准确。
但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表达着西方对于一个诗人如何、为何伟大的理解,形成了中西映照、独特的互参模式。
这种奇妙的观感,像是远足之后重新感受自己的家园,足以让人在思考过后,重新拿起那些古老的诗集。
来源: 2020年04月23日《大众日报》
作者:王文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