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声方法 PPT
接纳(jie na)
光芒 (guang mang) 中央 (zhong yang)
头脑 (tou nao)
2、调动鼻腔、口腔共鸣
发声时口腔上下自然打开,笑肌微提,下颚自 然放下并略向后拉,上鄂要有上提的感觉。
这样,声带所产生的声波就会随着气息的流动 推送离开咽喉向口腔运动,并在口腔的前上方, 即硬腭前部形成反射而引起震动,这就是“鼻 腔、口腔共鸣”。
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很容易和头腔 共鸣联系起来,同时,可以减少咽喉的负担, 对声带起到保护作用,唱中声区的音用的较多。
2、调动鼻腔、口腔共鸣
(1) 提颧肌,开牙关,挺软腭,松下巴 (2)“半打哈欠”找感觉 (3) 学鸭子叫
口腔共鸣训练
澎湃(pengpai) 拍照(paizhao) 八方(bafang)
四、共鸣系统
共鸣
共鸣是指发声器官之间的共振
好的声音,声带上的力量只有1/5,而4/5的力量在共鸣腔上。
科学调节共鸣器官可以丰富或改变声音色彩,同时起到保护声带 的作用。
共鸣器官的构成:
(一)头腔共鸣 (二)鼻腔共鸣 (三)口腔共鸣 (四)喉腔共鸣 (五)胸腔共鸣
1、调动头腔共鸣
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由声带所发出的声波 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略向后移,下颚放下来, 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与打哈欠或打喷嚏前的 预备动作相似。
气息的控制
呼气的要领 呼气时,吸气肌肉群不要马上松动回弹,小腹
仍然保持收缩状态牵制膈肌和两肋,随着呼气 肌肉群回弹式的全面回缩,两肋才缓缓回缩, 膈肌缓慢上升。小腹逐渐放松,气流缓缓地均 匀地呼出,呼气的过程是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 肉群相互对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作用 的是膈肌和小腹,由于膈肌不可随意调节,所 以要用小腹的收缩力量来控制呼气。
自如:我们在演唱时,声音状态自如,才会表达亲切,千 万不能做作、费力、僵硬。否则会造成声音色彩的单一、 机械。
冰雹(bingbao) 报答(baoda) 开怀(kaihuai)
3、调动胸腔共鸣
发声时,咽部程半打哈欠状态,下颚自然下垂,声带 所发出的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根上,使声波 在喉头和气管周围引起更广泛震动,同时传送到胸腔 引起共鸣。 此时,应防止故意把声音下压,使咽部肌肉过于紧张 造成“喉音”。 胸腔共鸣效果结实、深厚,唱低音区的音用得较多。 调动胸腔共鸣,能得到宽厚、低沉的音色。 发声时,颈背自然伸直、喉头下沉,胸腔自然挺起。
科学发声方法
课程收益
掌握气息运用,说话声音不沙哑 掌握共鸣腔运用、说话声音有磁性圆润 掌握抑扬顿挫、说话生动形象 练就三美“美声、美身、美神”
目录
一、准备活动 二、发声系统 三、动力系统 四、共鸣系统 五、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准备活动
1、放松面部肌肉
按摩面部、提颧肌
2、嘴的练习
① 、啃苹果练习(下巴放松,上颚上抬) ② 、咀嚼练习(口腔鼓起来) ③ 、双唇打响
3、活舌操
① 顶舌 ② 绕舌 ③ 伸舌 ④ 刮舌 ⑤ 弹舌
认识发声原理
发声的三个条件:
1、发声系统 2、动力系统 3、共鸣系统
震动发声
二、发声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声带系统
是口腔、鼻腔、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展宽,声 波便沿着上鄂骨传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各窦腔内, 引起振动。这时应注意防止气息过多直接从鼻腔 送出,否则便出现了“鼻音”。
头腔共鸣效果清脆、明亮、丰满,富有光彩和金 属声,唱高声区的音用的较多。
头腔共鸣训练:
1、学“警报”
2、词组练习:
妈妈(mama)
茫然(mang ran)
三、动力系统
呼吸训练:气息是发声的动力。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动力四要素
沉肩:保持气息稳定不上浮 扩胸:保持气息通道通畅 开肋:保证气息存量 收腹:保证气息推送
呼吸训练
1)两肩放松,自然下垂; 2)闻花香,吸气要深,吸到肺底; 3)吸气后不要立即放松,稍停片刻, 4)齿缝呼气(按摩声带、发气泡音) 5)嘴唇打“嘟”
气息的控制要领
基本要求
呼吸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使呼气时吸得多,用得少。简单地 说就是做到稳劲、持久、自如。
稳劲:汉语普通话中,有很多音节都带有“爆发”性质, 如呼吸控制不好,就会出现字音的“头重脚轻”现象,播 音主持中,一般要求吸气无声、平稳吸气,目的是为了减 少声带的损耗,并保持悦耳的声音。
持久:我们在演唱时,为了完整表达语意,经常需要一口 气说出较多的字。因此,气息控制要持久。
胸腔共鸣训练
• 百炼成钢 (bai lian cheng gang) • 光芒万丈 (guang mang wan zhang) • 北国风光 (bei guo feng guang)
五、科学的发声方法
气息的控制
吸气的要领 吸气时,全身放松,肩不要耸起来,口鼻同时
进气,吸气肌肉群收缩,把气吸到肺的底部, 感觉两肋得到充分的扩展,膈肌下降,腰部鼓 起来,腰部渐紧,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处呈收 缩的感觉,腹部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腹壁 “站定”,为呼气控制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