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原则及其应用

中医养生原则及其应用

◦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 1.清静养神
静养:盘坐,眼睛闭上,手自然地放到腿上或者手掌闭合放于胸前。身体各个部 分都放松下来,不用劲,思想完全放松,深呼吸。老人或者腰腿不容易盘起的人, 可以坐在床边或者高度适当的凳子上,腿放平,不要悬空,两手放在腿上进行静 养。每天静养10~30分钟左右,可以使精神放松,有利于调整气血循环,调补心 肾。要点是松、静、自然。
吃补药,用中药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补益正气而养形。提倡 吃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
2.食养:药补不如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 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 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 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惜精——养肾之要。“人之有肾,如树之有 根”。著名医家张景岳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故欲 长寿,须补肾。”
100000……… ◦ 健康=1
◦ 名利、地位、财产、家庭、婚姻、子女…………=○
聪明人投资健康;普通人忽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
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动静互涵
协调平衡
正气为本
辨证施养
持之以恒
顺应自然变化
◦ “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 ◦ 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既是天地的产物,就不可能跳出天地这个圈。
《黄帝内经》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3.动养:
吃最少 吃适量 吃多些 吃最多
养神——神为形之主
◦ 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 “心为君之主,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 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 中医常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 乱、恐则气下”。“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八段锦
◦ 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三焦,掌心向上托,小指和无名指有麻的感觉) ◦ 左右开弓似射雕,(练气,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会有麻胀的感觉) ◦ 调理脾胃须单举,(调理脾胃,后天之本) ◦ 五劳七伤往后瞧,(任督通,病不生,头旋转,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脉 )
◦ 摇头摆尾去心火,(去心火,交通心肾,水火既济,强肾) ◦ 两手攀足固肾腰,(健肾, 通过身体前后动,两手至命门 ) ◦ 攒拳怒目增力气,(练内气 ) ◦ 背后七颠百病消。(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动静适度,动静兼修,因人而异,达到形神共养 。
“平衡”包括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机体功能与自然 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谨察阴阳所在 而调之,以平为期”。
应用 ◦ 机体内部平衡: 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经络平衡、燥湿平衡、酸碱平衡等等。 ◦ 机体与外部平衡: 饮食、起居、工作、环境等。心理平衡、运动平衡、劳逸平衡、饮食平衡、 起居平衡、邻里平衡、工作平衡、交往平衡等等。 ◦ 平衡的前提是稳定和规律。生命在于调节自身的生理平衡。 ◦ 儒家讲究“三省吾身”,养生也一样。
养生与中医养生
◦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 中医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 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 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 ◦ “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 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 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 健康长寿的目的。 ◦ 只有身心健康,就是形体和精神都健康,才可能真正做到健康长寿。
应用 ◦ 顺四时饮食
春天补肝—青色,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夏天养心—赤色,多吃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
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长夏属脾—黄色,四时皆养,长夏及四时都可吃山药、土豆、黄小米、玉
米等黄色食品。 秋天补肺—白色,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
◦ 2.四气调神
精神的调摄也要顺从四季气候变化。 春天,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要心情舒畅,精神活泼,不要扼杀生机,
尽量使精神放松; 夏天,要使精神焕发; 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 冬天,要让意志潜藏,不要向外显露。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
◦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 ◦ 《素问》:“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 《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 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的健康,遗传占15%;社会条件占10%; 气候、地理条件占7%,医疗条件占8%,自我保健占60%。所以 说,“求”健康,而且是在医疗条件极好的情况下,你健康的保 障也只有8%。
“正气”,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指损害人体 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 能力,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应用 ◦ 正气是生命之根本: 《寿亲养老新书》:“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华 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如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术式简单易记易学,运动量适 中,老少皆宜,强身益寿作用显著,流传至今,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健身 方法。
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静养可以减慢心率,有益长寿。生理学家发现,人在“静养”状态下,神 经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自然使生命相 对延长。
静神养生的方法,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 2.动以养形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 “一身动则一身强”。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寿世保元》
未病:《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
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健康和投资一样,早一点注意,就早一天有收益,开始的越晚,付出的代 价就越大。
二十一世纪,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 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 有私意,若有所得”。
◦ 3.节欲养神
嵇康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 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害是非常明显的。 滋味不绝——过分地满足自己吃、喝的欲望,会对身体造成某种损伤。 神虑转发——整天胡思乱想、思虑过度,会对五脏之神明造成伤害。
◦ 4.修性怡神 “养生莫若养性”,怡情养性以畅神。“性”包括的内容很广,性格、性情、 兴趣、心地、情绪、道德、品质、情操等等。 “仁者寿”: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主张修养德性以延年。 “智者寿”: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 学到老”。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 “乐者寿”: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 惫和痛苦。” “哀莫大于心死”, “君子应自强不息”,要养生、要长寿,首先要有自信心, 要相信自己能够活到百岁。
◦ 动静相济,因人而异 “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 皆不得疲劳过度。
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 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
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 后静,有利于入睡。
食品。 冬天养肾—黑色,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
熟地等黑色食品。 提倡吃应季的食物,要慎重食用反季节蔬菜。孔子说:“不时,不食”
❖ 应用 ▪ 顺四时起居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 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 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生命在于静止”。静以养生,重在养神。
◦ 应用: ◦ 1.静以养神
“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 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内经》 “恬淡虚无” 。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
相关主题